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头举行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

  捐献者家属给亲人献花表达哀思
  文·摄影/本报记者  杨晓红

  “我母亲是一名孤儿,她一生积极上进,同时是一名老党员。她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要求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作医疗研究。作为儿女我们当时有些不理解,随着遗体(器官)捐献的宣传推广,现在我们也决定身后会将自己的器官或遗体捐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4月2日,包头市第二例遗体捐献者的儿子娄先生和妻子满眼含泪地对记者说。

  当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缅怀纪念为医学事业无私奉献、挽救他人生命的遗体(器官)捐献者,在遗体(器官)捐献纪念园——包头市天堂园,包头市红十字会举行“生命如花  遗爱人间”2019年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活动,以此来寄托对捐献者的哀思和对捐献者家属的诚挚感恩。包头市红十字会全体干部职工、包头市民政局、包头市殡葬管理处、包头市天堂园工作人员、包头医学院部分师生、包钢医院及包头朝聚眼科医院医务人员代表及捐献者家属代表参加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缅怀亲人的家属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人到中年的娄先生和妻子当天一大早从青山区乘坐公交车赶到天堂园参加活动。

  据了解,娄先生的母亲刘玉英69岁患病去世,是包头市第二例遗体捐献者。2012年7月刘玉英去世时,子女们曾对今后无法对老人表达哀思表示过疑虑。自从包头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娄先生和妻子连续4年来到此地缅怀母亲。

  一直以来,捐献者将自己的身躯或器官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和需要救治的人们,却没有给自己的亲人留下一处可追思的地方。为了褒奖捐献者的爱心奉献精神,给捐献者的亲属提供寄托哀思及瞻仰的场所,2015年9月16日,包头市红十字会投入50万元建成包头市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园并投入使用,把那些无私奉献的捐献者的名字铭刻在纪念碑上,让后人永远怀念和敬仰,成为弘扬奉献精神、传承人文理念的精神家园。

  遗体(器官)捐献工作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是造福人类的高尚行为。自2015年起,中国已成功实现器官来源的转型,所有移植器官均来源于社会公民自愿捐献,从器官捐献到移植实现了全链条的可溯源管理。积极倡导和开展遗体(器官)志愿捐献工作是进行移风易俗、促进殡葬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据了解,2018年,包头市新增登记84人、实现捐献12例,挽救了11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使两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截至目前,包头市红十字会已建立了包头医学院、包钢医院、朝聚眼科医院三家遗体(器官)接收站,经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器官捐献中心培训的捐献协调员14人,累计421位市民办理了捐献登记手续,74人实现了捐献夙愿。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特别关注
   第05版:新报热线
   第06版:新报调查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旅游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广告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遗体和器官捐献者,值得我们永远追思……
包头举行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