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壁上种草?”
看着我们讶异的目光,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农牧林业水利局技术员李晓平乐呵呵卖起了关子:“削坡、覆土、挂网,然后喷上泥浆植草,用的是先进的生态修复集成技术!”
出市区,上高速路,进山。沿着曲折的水泥路盘旋而上,半小时后,白道梁到了。这是大青山前坡一个著名的地标,既是防火通道,又是山体伤痕修复重点区。
陡峭的崖壁上,密密实实铺着十几厘米厚的花草。我们开始想象返青季节一到,这里花团锦簇、丰草绿褥的盛况。“多少年了,采石后的白道梁像得了‘牛皮癣’,没法儿看!蒙草公司与呼和浩特市政府签了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合作项目,去年开始对这段山体进行生态修复,不到两年就脱胎换骨。”李晓平说。
白道梁的美丽嬗变,见证着首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不懈努力与铿锵足音:201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87%;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72天,比上年增加17天。
蓝天回归,绿树森森。在生态环境强势逆转的基础上,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00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近年来,呼和浩特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十大幸福宜居城市”等称号。
绿与黄的较量
成长,总是和烦恼相伴。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破解矛盾和困局,新时代的呼和浩特如何跑出“加速度”?
“建设‘绿色首府’。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努力探索出一条立足首府实际、符合首府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市委、政府为发展定调。
构建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五级城市绿化体系,下决心“清脏、治乱、增绿”,打一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
阳春4月,我们再次探访居住在和林县城的乔义。治沙时刚刚30岁出头的年轻人,如今已两鬓斑白。
这位当年的白二爷沙坝专业治沙队队长一直珍藏着他的《治沙工作日志》:“4点半起床,5点出工,晚上7点半收工,9点熄灯。”“云县长指示:抢抓时间,大战100天。”忆起30年前的峥嵘岁月,乔义落了泪。
白二爷沙坝曾是和林县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82年6月,时任该县县长云福祥亲自上阵,带着120人的治沙队,跟一片荒凉瀚海较上了劲。
乔义回忆,睡觉的地方是一间大库房,几十人挤在木板搭成的通铺上。大清早,一声哨响,治沙队伍即刻向沙漠腹地开进;中午,饥肠辘辘,打开饭盒却发现米饭上窜进了蚂蚁;入夜,沙子从破旧的窗户吹进来,棉被上好似加了一层沙被……
12万亩黄沙,就这样被改造成莽莽林海。“绿与黄较量,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乔义说。
上下同欲,山河巨变。
一路驱车,行至清水河县木瓜沟流域,一只棕色白尾成年狍子朝着路边张望,听到汽笛声,倏地向林木深处跑去。“狐狸、野鸡、野兔,我们上山经常看到。树多了,动物就来得多了。”清水河县城关镇林工站站长甄红小说。
途经该县韭菜庄乡姚林沟村,他跟我们讲起40多年前这里的“造林书记”冯士亮。“沟沟壑壑的地貌,种点树真不容易!冯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发纸桶桶,村民在纸桶桶里装上土、育成苗,再上山种。”甄红小手指着当年种树的山坡,那里已成广袤林海,落叶松、杨树、油松、榆树错落有致、随风起伏。
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水土保持……大手笔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次第展开,黄色褪去、绿意铺陈。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建成公园游园83处、街旁绿地177处,建成区绿地面积9682.54公顷,村庄绿化率达到55%。
抬头,是明媚的“天空蓝”;远望,是满眼的“青城绿”。这是首府人的绿色家园,这是首府人共享的福祉。
城与山的拥抱
呼和浩特地处阴山山脉主峰大青山南麓。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大青山苍松翠柏、古树参天,景色宜人、实至名归。
然而,本应是城市生态屏障的大青山,一度青色不再。南坡,分布着18个行政村,近5万村民售卖石料,靠山吃山。开采高峰期,到处是漫天的尘土、冰冷的碎石和轰鸣的机器。风大时,大青山就是一台巨大的“扬尘器”。
2012年2月12日,连续干旱10年之久的呼和浩特又遇沙尘。站在山前裸露的石坑旁,时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那顺孟和眉头紧蹙:“要尽快实施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城市不能没有‘绿肺’!”
振聋发聩的话语,揭开了大青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盖子,大青山生态保卫战就此打响。
刚开始,群众抵触情绪很大。“你咋又来了!说了多少遍,都种了树、种了草,以后我们吃啥?咋生活?”
“流转10年,地还是你们的。”
“一亩地流转费1000块,一次性到位。”
“生活肯定有保障,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畴。”
……
道理讲清、政策落地,群众从抵触变拥护。土地流转、生态建设、产业迭代,归根到底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这正是工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将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保护工程升级,升级后的工程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3公里、区域面积40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同时,提出“揽山入城”概念,进一步拓展城区绿化空间,让城区的水系、绿地与大青山前坡互联互通。
治理力度加大,植绿面积延伸。截至目前,大青山各类生产开发活动全面停止,93家采探矿企业一律关停,生态修复完成37万亩。
沿着大青山登山步道往东,路边的生态林随着起伏的山峦不断绵延。行走间,不时有野兔窜向密林深处,也能看到山鹰在林间盘旋觅食。
占地5700亩的大青山前坡生态建设土默特左旗植物园,如今是云杉、金叶榆、油松等100多种植物的家。采访时,规划中的绿色长廊、葡萄园等休闲采摘景观也都初具规模。
“变化太大了,做梦都没想到。这简直就是大小兴安岭的景致!”市民张春祥说,眼前所见彻底颠覆了他对大青山的印象。
绿荫如盖、枝叶沙沙,半是青山半是城。当梦想照进现实,保护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首府,已不仅仅是痛彻心扉的誓言,更多的则是勇敢的担当和奋起的作为。
本与利的辩证
占地6亩、高7米的巨型拱棚,就建在曾是穷乡僻壤的清水河县宏河镇聚宝庄村。在聚宝庄现代设施农业园,这样的拱棚有9座。
2014年,村党支部书记王万斌第一个“吃螃蟹”,在坡梁旱地种起了樱桃和葡萄,并用流转来的1300亩土地陆续建起142座厚墙体温室大棚和9座巨型拱棚。4年后,这些樱桃和葡萄成了村民的“致富果果”、城里人的采摘乐园。
几天前,宏河镇百万亩林果基地的果树修剪完毕,不久后,这里将是一片诱人的花海。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是一片荒山秃岭。“以海红果树为例,按行价每公斤海红果5元计算,进入盛果期亩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
宏河镇副镇长乔楠一边算着海红果的账,一边向我们展示去年新引进的果树品种,“这叫蓝蜜,是西梅最好的品种,鲜果卖20多元一斤。种一棵这样的果树,比种一亩地都强!”
生态红利,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我们东乌素图这个杏花村是越来越有名啦!4月中旬杏花节,7月中旬采摘节,还有摄影大赛,旺季周末,我这谦和果园3层楼40张桌子全部爆满。”回民区攸攸板镇东乌素图村村民张宏奎说。
从2000年起,张宏奎边种果园边搞农家乐,如今光果树就有20多种,花花草草品种更多。“村里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客人越来越多,年收入30万元不成问题!”他很自豪。
有人打过比方,绿色发展就像银行理财,今天投入“本金”,他日必定收获丰厚“红利”。到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生态休闲观光点达到136家,带动农户5000多户。
当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就会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就会变成经济财富、社会财富。对此,呼和浩特市一直思路清晰:瞄准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产业,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叫响呼和塔拉草原、草博园、哈素海等旅游品牌……还要打造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坚盾”,形成助推绿色发展的制度“利器”。
林子大了、鸟儿多了,百姓富了、身心畅了。一张张笑脸,绽放在温暖的春光里。这是生态涵养的“回报”、绿色发展的“酬谢”。
“未来城市的比拼,在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这是真正的内涵提升。今年,首府将启动九大国土绿化工程,推进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治理。到2022年,全市将新增绿化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峰说。
蹲点手记:
呼和浩特不富——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充分,建设水平有点低……
呼和浩特很富——林业用地面积1046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0%。其中有林地240万亩、灌木林地310万亩……
富与不富之间,蓄积着发展的后劲、赶超的优势。绿与黄的较量、城与山的拥抱、本与利的辩证……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呼和浩特蹄疾步稳、未来可期。
过去,大青山村村生产石灰、腻子粉,处处冒白烟;现在,他们决心不再赚“让山长满疮疤”的钱,农家乐、庭院经济、林下经济、休闲观光产业红红火火。
曾经,清水河县的荒山秃岭凋敝冷清;而今,石头山上“长”出蓊郁林海,坡梁旱地变身“花果山”,林果产业成了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
从致力草原生态修复、创建国内首个生态大数据平台的“蒙草”,到率先实现碳汇交易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蒙树”……在和林县,一条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已经形成。
借力“生态+”,逐梦“绿富美”。显然,呼和浩特市找到了点绿成金的转化器。这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攒足后劲。
美丽青城,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