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多张人脸照片10元被售
记者在一款名为“转转”的APP上以关键词“人脸数据集”搜索相关信息,迅速弹出了一件名为“人脸相关算法训练数据集”的商品,标价10元。商品介绍称,这个数据集包含5000多张人脸照片,很多还是一个人不同表情的脸部照片。
记者通过平台的聊天功能和销售者取得了联系。当记者询问销售者是否经过照片所有者的授权时,销售者表示,“经过授权的肯定不是这个价了”。就这样,没有经过照片所有人授权的人脸照片在互联网平台被公开兜售。
记者在百度一个名为“快眼”的贴吧,也发现有销售者在兜售人脸数据。记者联系到这名销售者,他告诉记者,高清证件照五毛钱一张;另一类商品号称“四要素”,除了照片,还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和手机号,四块钱一份。记者了解到,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申请信用贷款,甚至注册公司,给泄露信息的用户带来巨大损失。
多款APP无协议采集人脸数据信息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款APP还存在着随意收集人脸数据信息的情况。比如一款“人脸打分”的APP和另外一款“证件照随拍”的APP,在没有任何使用协议的情况下,随意采集用户的人脸数据信息。
还有一款名为“颜值排行”的APP在使用条款里提出:“用户在任何时间段在APP发表的任何内容(包括自拍)的著作财产权,用户许可APP开发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免费地、长期性地、不可撤销地等使用权利。”
专家表示,类似的做法涉嫌严重违法。今年8月,一款火爆网络的软件“ZAO”,因为存在用户隐私协议不规范、人脸照片上传后不能撤销、默认授权有永久使用权等问题,被工信部约谈。
不刷脸不得进入?
随着人脸信息应用越来越多,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在浙江杭州,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就由于不愿使用人脸识别,将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告上了法庭。这也被称作国内消费者起诉商家“人脸识别使用”领域的“第一案”。
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持年票进入者需通过“刷脸”认证,方可入园。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郭兵今年4月在这里录入指纹,办理年卡。但到了10月17日,郭兵收到动物园短信通知,年卡系统升级为人脸识别,原指纹识别取消,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在10月17日之后将无法入园,需尽快携年卡到动物园办理升级业务。动物园解释说,入园方式的变更主要为了方便消费者快速入园,人脸识别效率更高。
但郭兵认为,动物园应当征得消费者的同意,还应当告知消费者使用的目的和风险,让消费者真正知情。郭兵还认为,自己的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容易被滥用,危害到了人身和财产安全。
他向动物园提出退还年卡的费用,但双方协商未果,2019年10月28日,郭兵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目前,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已决定正式受理此案。
谁有权收集人脸信息亟待明确
郭兵一纸诉状,把一个亟待明确的问题放到了大家的面前:究竟谁有权利收集我们的人脸信息?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目前没有法律具体规定谁有权采集我们的人脸信息。我们希望这个问题能在法律层面上尽早明确,避免出现商家随意收集用户人脸信息的情况,或“不刷脸就不提供服务”的霸王条款。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