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家玉《军中夜感》赏析

  惨淡天昏与地荒,

  西风残月冷沙场。

  裹尸马革英雄事,

  纵死终令汗竹香。

  一、简介作者,并讲讲诗人的一些故事与笔者的一点思考。

  张家玉(1615~1647),生于明末,广东东莞人。明朝灭亡后,他从北京回到南方,在江西、广东等地起兵抗清,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后来战败自杀,年仅32岁。这是作者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篇。下面就讲几个故事,也说说笔者的一点思考。

  1.诗人的才气。

  张家玉出生于东莞一个贫穷家庭。据说他很聪明,长得很帅,而且精通经文、诗词与书画。他爱好击剑,讲义气,好做抱打不平之事,常与侠客豪士交游。这说明,张家玉年轻时就懂得行侠仗义,而且结交了不少能文能武之人。笔者觉得这对他后来的作为有一定的影响。

  明崇祯皇帝在位之时,19岁的张家玉凭着自己的才能考上了进士,而且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虽不是官员,但却是皇上认为的杰出人才,之后往往被提拔重用)。

  2.李自成攻入北京,张家玉被迫下跪。

  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当时,张家玉投书给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张家玉被李自成召见时,他只是拱手而不下跪。李自成大怒,就把他绑在午门外胁迫他投降,还声言要杀死他。但,张家玉不为所动。后来,李自成说,如果他这样坚持,就对他的父母施行肢体分裂的刑罚。在这种情况下,张家玉终于给李自成下跪了。这件事引起一些人的嘲笑。

  笔者觉得,人是很复杂的,张家玉给农民起义领袖上书,也许正是他看到了明朝的衰败,而把社稷的振兴寄希望于李自成呢。而他见到李自成只拱手不下跪,也正是一种尊严;而最后的下跪,恐怕每一位读者都会理解的。

  3.抗清到底,战死疆场。

  后来,李自成被清军战败,张家玉很快投奔南京即位的南明(所谓南明,就是指清兵入关后,明朝皇家朱姓的后人相继建立的几个政权)弘光帝,决心抗清到底。但由于他给李自成下跪这个变节行为,曾被捕入狱。此后,南明的隆武帝等几位皇帝,都重用张家玉,曾官至兵部尚书。张家玉竭尽全力抗清,收复失地,曾率领义军攻入东莞城。不久清军主力攻来,因寡不敌众,他只得率军撤退,而他的家人大多死于乱军之中。

  总其一生,张家玉一直坚持抗清,屡败屡战。最后一次,他率军与步骑一万余清兵大战十日,结果被清兵团团围住。他自知无力突围,便拜别诸将,跳入河塘之中,年仅32岁。张家玉谥号“文烈”,他与陈邦彦、陈子壮,均为抗清壮烈而死,被称为“广东三忠”。

  不少学者说张家玉是位爱国诗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笔者觉得这样的评价自有其道理。但,纵观我国多少朝代的更替与不同民族掌握政权的事实,又不好说为哪个朝代、哪个民族尽忠才是爱国。

  笔者认为这是人的一种选择,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所坚持的,是不是一种信仰;其所作所为,是否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比如屈原,决不会因为秦朝统一了六国,就不承认他是爱国诗人;文天祥,也不能因为元朝的胜利,而否定他是民族英雄。这就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的是一种信仰,一直坚守的是自己的初衷。

  至于对张家玉怎样评价,只能是见仁见智。笔者对这位诗人是怀着深深敬意的,这也是选讲这首诗的一个缘由吧!

  二、部分词语注释。

  1.惨淡:阴暗无光。

  2.冷沙场:清冷的战场。沙场,即战场。

  3.裹尸马革:即“马革裹尸”,古代将士死于战场,用马革包裹其尸体。东汉名将马援曾经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怎么能卧在床上等死呢!”后来人们就以马革裹尸,形容为保家卫国而战死疆场。

  4.汗竹香:指青史留名,万古流芳。汗竹,烤制竹简时,水汽蒸发,好像人出汗似的,所以叫汗竹或汗青;后来人们往往用“汗竹”或“汗青”指史册。

  三、赏析这首诗。

  在简介作者时,已经告诉读者,张家玉的这首诗是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写的;这也是诗人一生的写照。

  首先,说说前两句:“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

  很明显,这是对战场景象的描写。看到这两句诗,不禁想起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的“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的句子来。而这首诗所描写的战场,比之《吊古战场文》对战场的描写更加使人惊心动魄,诗中连用惨淡、天昏、地荒、西风、残月5个词语,来形容战场的阴森可怕,却只用“冷”一个词,来写诗人当时的真切感受。

  笔者读罢这两句诗,有两点体会:一是如临其境,想象到诗人连年奋战的恶劣环境;二是从“冷”这个词中,体会到诗人与他所率领的战士那种不畏艰难的大无畏气魄,于是顿生肃然起敬之情;因为置身那么阴森可怕的战场,他们只觉得有点“冷”而已!

  其次,说说后两句:“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张家玉决心抗清到底,他曾说过:“舌可断,目可抉,赤心不可移。”(抉,这里是“挖”的意思)诗中的“裹尸马革”,就说明他早有战死疆场的心理准备;而“终令汗竹香”,则表示相信,他死得其所,最终会青史流芳,激励后人的。

  这两句诗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者是重在写景,后者是议论兼抒情。所以,诗人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对他戎马倥偬一生的高度概括,也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画像。

  最后,总起来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艺术。

  1.以“情”统摄全文。

  纵观全诗,从表面上看,其表达方式共有三种:描写、议论与抒情。但,诗中的描写与议论,都是被“情”所统领,是为表达诗人之情感服务的。前两句对战场的描写,旨在表现诗人不畏艰难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对生死意义的议论,旨在表达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与成仁取义的精神。

  2.善于运用对偶的手法。

  前两句诗中,“天昏”与“地荒”相对,二者都是主谓结构;“西风”与“寒月”相对,二者都是偏正结构。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前者渲染的是天昏地暗的环境,后者突出的则是凄神寒骨的氛围。可见,诗人不是为了对偶而对偶,而是因为此种形式最适宜显现诗人要倾泻的思想感情。

  3.善于画龙点睛。

  这首诗有两处点睛之笔。

  一处在前两句之中:“天昏”与“地荒”“西风”与“寒月”这四个词语,谓之“龙”;而“冷”这一个词,谓之“睛”。“天昏”“地荒”“西风”“寒月”只是描绘战场的环境的,而“冷”才是表现诗人生活和战斗于此种环境中的感受的。无龙,睛虽烁烁发光,却无附着之处;无睛,龙虽五彩缤纷,却死气沉沉。

  另一处即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前两句“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谓之“龙”,是描写战场环境的;后两句“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谓之“睛”,是写诗人所思所想的。诗人描写战场,其用意绝非让读者获得有关战场的知识,而是为后两句诗设置铺垫,以便使读者更好地体会诗人与他的战友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气概,以及他自己下定决心战死沙场,然后“马革裹尸”的壮志豪情。

  这就是“龙”与“睛”相融相应的辩证关系。

  文/李淑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内蒙古·综合
   第03版:内蒙古·首府
   第04版:新报热线
   第05版:特别报道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健康
   第09版:中国·综合
   第10版:世界·综合
   第11版:中国·关注
   第12版:读书
   第13版:都市心情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汇
   第16版:劲爆体坛
张家玉《军中夜感》赏析
思露花语
《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