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偶”遇非遗

  团结协作
  精彩演出
  我也来试试
  木偶真精致
  合影留念
  “第一次接触木偶戏,很灵动,很传神!”“看着老师们操纵起来很简单,当自己上手的时候急得手忙脚乱,满头大汗”……8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化馆,小记者们体验了非遗项目杖头木偶戏的操纵技艺后深有感触地说。当天,北方新报小记者们走进玉泉区文化馆,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偶动暑期·乐享非遗”文化实践课,在老艺人何宁、籍涛、张晓红的带领下,大家体验了杖头木偶戏的操纵技艺,还在小剧场观看了一场杖头木偶戏演出,感受非遗的魅力。

  当天上午,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玉泉区文化馆二楼,一进展厅,大伙就被舞台上大大小小的木偶惊呆了。只见一个个木偶有序排列在一起,身着华丽的服装,或“吹拉弹唱”,或“策马扬鞭”,或“摔跤”,或“牧羊”,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都是我们上世纪80年代演出木偶戏《巴拉根仓》的‘演员’们,拉马头琴的是善良的老爷爷,骑马的是小乌兰,这个是王爷的太太,这个是管家、打手……”年过六旬的老艺人何宁说起木偶演员如数家珍。何宁、籍涛、张晓红3位老艺人早年在玉泉区木偶剧团工作,当他们把巴拉根仓的故事以木偶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演出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和工厂,深受孩子们欢迎。

  杖头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起源于汉,兴盛于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求演员必须练好托举木偶的“托举功”、操纵木偶的“扦子功”及体现人物步伐特征的“台步功”三大基本功,演出时还要稳、正、直、平,动作行云流水,表演生动传神。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把近30分钟的木偶戏演活演好,何宁、籍涛、张晓红每天都要举着十几斤重的木偶反复练习两三个小时,不练功时还要跟着老师们一起做木偶,从木偶制作、打磨到服装剪裁,耐心细致地去完成。

  活动现场,老艺人们一边讲述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文化,一边向小记者们展示杖头木偶的操纵手法,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木偶下观看,个个带着新奇的目光,紧盯老艺人们手中栩栩如生的木偶,娴熟的手法尽展木偶魅力,小狗木偶俏皮的吐舌头更是逗得孩子们欢笑声不断,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老师,我想试试这个博克手”“老师,我想操纵小狗木偶”……在木偶体验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都想亲身体验木偶的神奇与乐趣。

  来自大学路小学的赵云之兴奋地说:“第一次近距离体验杖头木偶戏,台下看着老师们操纵木偶举重若轻,等亲身体验的时候才明白老师们的不易,不单单需要娴熟的技巧,还需要和木偶神形合一才行,而且举着这重达十几斤的木偶在台上走来走去,没有点臂力还真不行!”

  “今天能带孩子来玉泉区文化馆参加这样的非遗活动,我一定要多拍几张照片留念!孩子们那么开心、那么投入地了解非遗文化,这活动真是太有意义了!”现场一位家长也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玉泉区文化馆积极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非遗活动,不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还提升了未成年人群体的文化感知力与传承使命感,把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种植在少年儿童心中。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记者  张巧珍  见习记者  费  捷 实习生  高宇凡  韩艳妮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九州
   第03版:首府
   第04版:小记者
   第05版:小记者·习作
   第06版:发布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读书
   第09版:公益广告
   第10版:环球
   第11版:热度
   第12版:健康
   第13版:风铃
   第14版:声音
   第15版:娱乐
   第16版:体坛
“偶”遇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