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记者走进水磨村的葱田间,半人高的大葱长势喜人,葱香扑鼻,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画面:拿一张大饼卷上新鲜大葱,再蘸点酱,这样的组合,绝对是舌尖上的美味。
记者沿着一排排绿油油的大葱,找到了正忙着采收的村民刘天福和他的妻子张美清,拔葱、抖土、码放整齐、捆扎、装车……夫妻俩配合很默契。
58岁的刘天福面色黝黑,望着地里的大葱,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会儿我就要开车将这6000多斤的葱运到呼和浩特的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最近大葱价格略有上涨,每斤批发价在一块二左右。今年又是个丰收年,11亩大葱至少有10万块的收入!”
毕克齐镇地处大青山南麓富饶的土默川平原,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全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甘甜清凉、富含多种矿物质,适宜种大葱。据史料记载,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毕克齐就开始栽培大葱了。
刘天福是毕克齐镇水磨村土生土长的农民,父辈都以种植大葱为生,他也有着25年的种植经验。2000年前后,由于葱的品种、品相一般,每斤大葱的价格在2毛钱左右,最低的时候每斤只卖5分钱。“2012年以后,村党支部调整村内种植结构,引进新品种,大力发展大葱种植,我开始起早贪黑种大葱,亩产由以前的4000斤增产到8000斤,每斤大葱的价格也由以前的2毛钱涨至4毛钱,当年就尝到了甜头。”刘天福回忆道。
经过改良的毕克齐大葱葱白紧密脆嫩,辛辣味浓,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闻名遐迩、供不应求。2008年,毕克齐大葱成为奥运会专供产品;2018年7月,毕克齐大葱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带着这些“光环”的毕克齐大葱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刘天福种植大葱的积极性更高了,四处学习种植技术、引进精良的大葱品种,产量逐年增加,2020年以来,亩产稳定在1万斤,大葱的价格也一路走高,进入了1元时代。“种大葱每年收入10万块,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刘天福感慨道。去年,他给儿子在呼和浩特市区买了房子。前几天,他又选购了一辆面包车和两辆三轮车,要把地里的大葱卖得更远。
“2021年,全村种植的600多亩大葱喜获丰收,村民收入非常可观,种植积极性更高了。”水磨村党支部书记刘春友介绍,今年村里的大葱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亩,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水磨村还争取到大葱种植扶持资金125万元。接下来,水磨村将在大葱的加工上做文章、下功夫,真正做到种植、销售、储存、加工一条龙。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刘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