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无废城市, “分”出绿色生活!

  混投垃圾现象依然存在
  推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
  智能垃圾回收设备
  对尾菜进行处理
  密闭运输的厨余垃圾清运车
  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呼和浩特市从2018年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几年来多管齐下,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的“青城模式”。

  建设示范小区

  日前,记者来到星河丽景小区,它是赛罕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于2022年5月完成撤桶并点工作,统一设置垃圾分类厢房和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

  记者看到,垃圾分类厢房布点图和路线图引导不同楼栋居民前往垃圾厢房和大件垃圾投放处,相关主题的路牌、雕塑上面的分类口诀十分醒目:“厨余垃圾占比高、资源利用环境美”“其他垃圾量最大、焚烧发电资源化”……

  据介绍,垃圾分类厢房规定了投放时间段,督导员对居民所扔垃圾现场分类督导;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可回收旧衣物、饮料瓶、纸箱等,手机操作“废品换零钱”,能有效杜绝一些居民楼道里囤积废品的陋习。

  不过,记者也发现,厨余垃圾投放口竟塞有快递包装袋,这表明垃圾混投的现象依然存在。

  变废为宝

  记者又来到保全庄农贸市场,大厅内每个摊位前摆着两个分类垃圾桶,精准收集尾菜等厨余垃圾。在生活垃圾转运站内,一套厨余垃圾处理设备正运转着,菜叶、果皮在此经过高温发酵,成为有机肥或者饲料。

  “农贸市场是展示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垃圾生产大户,根据每个摊位所产生的垃圾种类,设置其他垃圾、厨余垃圾等分类垃圾桶,要求商户自行分拣。”赛罕区垃圾分类指导中心负责人田云刚介绍说,厨余垃圾的收集工作集中在市场源头便于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化。

  然而,农贸市场里的厨余垃圾也存在混投混运现象。“有些商户和消费者没有分类投放垃圾,个别市场负责清运垃圾的车辆没有使用密闭厨余垃圾清运车,混装混运。”田云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对农贸市场商户的培训、引导,规范垃圾分类,同时根据《呼和浩特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违规投放、运输各类垃圾的商户、市场经营者进行处罚。

  除小区和农贸市场,记者还注意到,地铁口、商场、街道的分类垃圾桶内,混投现象依然突出,鲜有市民将手中垃圾投放到对应的分类垃圾桶内。

  提升回收利用率

  呼和浩特从2018年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日产生活垃圾量从曾经的2200吨左右到如今的2100多吨,每天源头减量的垃圾在20~30吨,垃圾分类工作初见成效,全市垃圾分类“投、收、运、处”体系基本建成。

  “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很简单,只需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虽然厨余垃圾湿度较大,影响焚烧发电,但也可以循环再利用。”呼和浩特市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垃圾分类办负责人于凤鹏告诉记者,焚烧发电实现其他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目前嘉盛新能源有限公司日处理量是1750吨,让首府生活垃圾100%焚烧利用,实现垃圾零填埋。

  目前,首府每日处理260~270吨来自餐饮企业的餐厨垃圾,来自居民的厨余垃圾收集量不大,一是源头上大部分未实现垃圾分类,二是分类运输没有全部实现。

  “我们给各社区、小区配备了厨余垃圾专用车,将厨余垃圾运到各区集中收集点,再由环卫部门进行分类收集、运输,送往蒙牛生物智能有限公司进行沼气发电。”于凤鹏对记者说,针对厨余垃圾,垃圾分类办有一套完整的构思,但由于居民意识和基层落实问题,执行上尚有遗憾。

  “今年引进了第三方测评公司,按照一定设置标准对全市小区进行测评,评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效,同时推动执法进社区,加大对居民的教育引导,加强查处力度,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提高居民认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于凤鹏发出呼吁:垃圾分类是处理垃圾的最佳解决方法和最佳出路,希望更多市民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探索“青城模式”

  日前,呼和浩特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出台“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的“青城模式”。

  据介绍,“无废城市”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方案中强调,有关部门将严格落实奖惩机制,以生活小区示范点建设为牵引,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直至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同时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回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分类垃圾桶等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投放使用。在统筹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分类运输网络,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线方面,有关部门将坚持“大分流、小分类”的基本路径,加强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管理,采取预约上门方式做好大件垃圾收运服务。同时推动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重点商圈、大型社区、大中小学校园、快递末端网点等区域投放标识明显的快递包装等回收设施。积极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研发、推广普及垃圾分类智能程序和网络公众号,建立完善信息化平台。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记者  郝儒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首府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看点
   第07版:健康/广告
   第08版:体坛
打造无废城市, “分”出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