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云:鸡有“五德”

  鸡字,在甲骨文中是一只昂首挺胸、引吭高歌的大公鸡造型。

  在人类所驯化的“六畜”中,鸡应该是功能性最综合,用途最广泛的一种家禽了。古人为鸡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认为鸡有“五德”,即“文、武、勇、仁、信”。

  鸡的文德,纯粹是因为造型奇特。古人重视衣冠礼乐,鸡头顶红冠,身披彩羽,就像是盛装打扮的官员一样器宇轩昂,所以这是文德。

  鸡的武德,还和造型有关。鸡喙尖爪利,如同一名全副武装的武士,闪转腾挪之下,仿佛一名武林高手,这也符合先秦时代君子文武双全的特征。

  鸡的勇德,出自公鸡好斗的天性。公鸡遇到敌人,必跃跃欲试,雄冠竖起,遇强则强,坚强不屈。“斗鸡”是古人最痴迷的竞技运动之一。成语“呆若木鸡”在今天是个贬义词,但其实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形容训练出的斗鸡有一种深沉内敛的高手风范。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是因为给斗鸡比赛写了一篇小作文,才被人扣上了一个挑唆的罪名,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鸡的仁德,是古人认为鸡不吃独食。一旦发现食物就招朋引伴,共享美食。古人觉得这是一种仁义精神,是仁德的表现。

  最后说鸡的信德,是因为日出东方,雄鸡报晓。公鸡打鸣对于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可能是件稀罕事。但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来说,鸡就是古代版的闹钟,是最可以信任的报时器。当然这个“闹钟”也不是绝对精准,不然孟尝君也没法“鸡鸣狗盗”逃出生天,祖逖和刘琨也不会大半夜闻鸡起舞了。

  当然,除了以上的特点之外,鸡肉和鸡蛋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但古人想实现吃鸡自由却不容易。因为最初人们的养鸡方式比较奔放,鸡晚上都是到树上去睡觉,所以才有“鸡鸣桑树颠”这样的诗句。

  鸡的运动量太大,出肉率自然就不高,所以鸡肉的价格也往往较高,一开始普通人很难吃得起。

  魏晋南北朝以来,人们养鸡逐渐从放养变成了笼养。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详细记载了鸡的“笼养法”。另外贾思勰也留下了不少吃鸡的烹饪方法,尤其是炒鸡蛋要配大葱,很符合他出身山东寿光的人设。

  唐宋以后,鸡肉也越来越多地摆上了平民百姓的餐桌,时至今日,衍生出不下数十种吃鸡的方法,深刻体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据《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发布
   第03版:城事
   第04版:视觉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看点
   第07版:健康
   第08版:体坛
《西游记》里的柿子
古人云:鸡有“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