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


29号院

《北方新报》(2017年1月4日) 16版

  29号院是我童年和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它的全称是公园北街29号。

  在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的最西边路北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街,叫公园北街,相对的路南就是公园南街。在公园南街的终端,是一个很大的苗圃,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改造成现在的满都海公园。

  公园北街不太长,最南边靠近公路有一个东西方向的小巷子,这个小巷子里有六七个院落,我家就住在最里边的29号院子里。

  从地理位置上看,我家住的院子正南方有公路局家属院,走出去就是新城西街,街对面是新城百货大楼和电影宫。院子的后面则是内蒙古日报社以及它的家属院。院子西面是已经拆掉的绥远城的城墙,还有一条从大青山上流下来的涓涓小溪。西北方向还有一片小树林,树木不高,也不粗壮,野花遍地,叫不出名字的小昆虫出没在草丛里。林中还有一条斜插而去的羊肠小道。这里虽然比不上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但那里却是我们儿时游乐的天堂,是我们小伙伴儿心中的百草园。

  百货大楼离我家很近,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买到一应俱全的生活用品。至于电影宫,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个最热闹的地方。电影宫的大喇叭正对着我家院子,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地预报着各个时段要上映的电影片名。那时演电影用的是胶片,影院需要有专人跑片子。我看到跑片子的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市区各个影院,这里一散场,马上就把片子送到另一家电影院,同时把另一部片子带回来。

  29号院不是四合院,它是面对面的两排平房,中间是十几步的距离,正房比南房长一些,但南房西边有一个小旱厕,两排房也就整齐了,东面有个大门,由于东墙倒塌,人们为了抄近路,大门不走专走断墙。

  这个院子住着十几户人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多,绝大部分都是小学教师,他们遍布在新城区的各个小学校里,我的母亲就是其中一名小学教师。这些老师特别辛苦,每天往返两趟,全靠两条腿走路。在学校认真教书,回到家辛苦料理家务,晚上批改作业,一直忙到十一二点。她们对待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我们院子里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出来进去就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友爱,其乐融融。小孩子们在一块儿,更是像亲兄弟亲姐妹一样,一块儿上学,一块儿放学,一块儿写作业,一块儿劳动和玩耍。为了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我们相约一块儿到东门外庄稼地里拾麦茬,一块儿到北门外火车站的货场里扒树皮,拿回家来烧火。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我们还相约去南门外,淌过小黑河去老乡地里买土豆,买圆白菜。现在想起来,小小的年纪真不简单啊!不过,我们也有特别高兴的事,那就是经常到西边人委大院的外墙上摘沙枣吃,吃饱了还能带回两衣兜,心里美滋滋的。

  我还在这个院子里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像缝被子、做饭、担水、劈柴,为我后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29号院已经不复存在了,随着祖国的发展建设,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昔日的百草园也盖成了花园式的住宅小区。城外的小河、溪流早已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公园和水系景观。29号的老式院落也已经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我们这一代老了,年轻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过着比我们更加幸福的生活。

  文/李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