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


年的由来

《北方新报》(2017年1月27日) 15版

  年被当成文化符号,最早是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年”字被刻作一人躬身负着沉重的穗禾象形。《说文解字》一书在解释年字时说:“谷熟也”。农业社会是以收获庄稼为依据来计算时间之流逝的。《谷梁传》一书写道:“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有收获就被称为“有年”,大丰收就是“大有年”。沿袭下来,汉语至今还说“年景”是几成,或说“年头”好坏,“年”的古义犹存。

  古代还称“年”为“岁”,“岁”与“年”意义相当,古代有春联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尔雅》上记载:“夏曰岁,殷曰祀,周曰年”,可见“岁”比“年”还早。岁的原意指的是岁星,就是木星。木星沿黄道带运行,约12年一周天。古人将周天划分为十二个方位,称12次。木星每移位一次,就称为1岁。每个新位置都有相应的方法,也就有特定的名称。《左传》上说的“岁在鹑火”中的“鹑火”指正南方,这被称为岁星纪年法,先秦古籍多用来纪年,用干支纪事是在汉代了。“岁”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在西周的金文中多次出现。古埃及人观测到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则确定新的一年开始了,而战国古代先辈能以木星运行来纪岁,文明程度不亚于埃及人。

  商代人在秋收之后,要举行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每年一次,所以商代称年为“祀”。由于年是农业社会的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古代腊八就开始过年,到了二月二龙抬头,开始春耕了,年才算是过完。祀年是一次盛大的民间活动,要祭神、驱鬼,还要娱人。《诗经》中就有诗篇描述了举国贺年的喜庆场面,民众陶醉在丰收的喜悦中。

  过年在先秦时代原本是民间风俗,到了汉代形成了朝堂上的“朝岁之礼”,后来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朝岁宴的规章制度。都城和全国城镇乡野受到影响,贺年拜年就从最初的庆丰收习俗,演变成一种程式化的习俗,一代代地流传至今,围绕着过年生发出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例如拜年礼仪文化,还有美食文化等等。

  贺年片属于拜年礼仪文化,当古人感觉到登门拜访成为一种负担,就想到用投贺年片的方式代替登门拜年。早在1200多年前,就有了贺年片。贺年片的送达和答拜不用本人亲往,而是派奴仆前去递送。后来贺年片的使用日趋广泛,成为了一种交际方式,和如今名片的用途相似。

  受到年的影响,产生了许多美食,饺子就是其中一种美食。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滕县发掘了一座薛国君主墓,从中发现了饺子,足有2500年的历史。那正是孔子在世的时代,有人据此推测出孔子吃过饺子。看来主张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夫子还真有口福啊!

  文/李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