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
我的家乡,一般大年初二为闺女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闺女姑爷领着孩子,带着孝敬岳父岳母的礼物回来了。丈母娘家又是烀肉,又是炖鸡,又是煎鱼,又是烩菜的,锅台上忙得团团转。锅台旁烧火的把风匣拉得呼呼地响,锅底下柴火噼里啪啦地响,大锅边热气腾腾地冒,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老丈人坐在靠近炕头的位置,姑爷子坐在靠近炕梢的位置,老丈人头抬得比姑爷子高,喝着茶水,姑爷子像汇报工作一样,说说一年来家里的情况,老丈人在那听着。丈母娘偶尔进屋的时候,催那么一句:“收拾收拾放桌子,饭马上就好了。”
记得姑姑们回娘家的时候,我还小。大年初二的早上,刚刚吃过早饭,爷爷奶奶就朝着姑姑们回来的路口张望。大约九点多钟,大姑二姑就来了。大姑家赶个马车,二姑家骑着自行车。马车拴在院子里,放上一筐豆皮子,马儿自食着。自行车立在旁边。爷爷奶奶接过最小的表妹,并把姑夫和姑姑迎进屋里。姑夫总是跟在后面,两手各拎一兜孝敬爷爷和奶奶的礼品。小孩子好吃,眼睛围着那里转。
那时的礼物很单一,无非是两瓶酒,两瓶罐头,两袋白糖,两袋糕点,或者两包牛舌头,凑成四合礼,摆放在奶奶家的柜盖上。有时大姑家和二姑家都赶在一天回来,都拿四合礼,柜盖上就摆得满满登登的,看得我哈喇子都流了出来。有时奶奶会打开一包,我和姑姑家的孩子们一人一个糕点或牛舌头,然后拿着跑出去玩。
一般时候,闺女回娘家都要在娘家住上个十天八天的。大冬天的,家里也没什么大事,姑爷子就陪住个一天半宿的。但有的人家闺女多,姑爷子就多,过了
年都回来,家里面睡不开,就得出去找宿,或是将就挤在空屋子的一铺大炕上。空屋子一般都提前简单收拾一下,大炕提前烧一烧,就等着姑爷子们外孙子们回来住。
我们村的老赵家,有九个闺女一个儿子,村里都说他家有九凤。结果闺女们都回来,只能把西屋的一铺大炕收拾出来,暖暖乎乎地。九个姑爷住在一铺大炕上,两床大被,将就着盖。大炕挤得满满登登的,半夜都不敢去厕所,只要出去,回来就没了地方。他的一个姑爷说,如果想睡觉,就得找个空隙使劲往里钻。
有时候,吃完饭,几个姑爷凑手,打会扑克或麻将,玩个通宵。姐夫小姨子的,你一句我一句,嘁嘁嚓嚓的,再加上抽烟和看热闹的,屋里都爆了棚,想要睡个消停觉都困难。
到了姐姐结婚的时候,农村迎来了小四轮时代,每年过年,姐夫就把车斗摘去,只开车头来。姐姐抱着孩子坐在驾驶楼子的车轮翅上,车开进门口时,我们就听到了,赶紧出去迎接。姐夫把车停在院里,母亲接过外甥们,姐夫从车上拎下礼物跟着进了屋。
那时候不太兴送盒礼了,有时姐姐就给爸妈买件衣服什么的。母亲和奶奶一样,屋里屋外忙乎,姐姐们也跟着忙乎,我和妹妹则在屋里和小外甥玩。姐姐婆家离我家也不远,有时吃过饭,姐夫就开车回去了,有时也会在这住一天两天,我们姐夫小舅子的打打扑克,一晃就过了好几天。姐姐家里也都是托别人帮忙照看着,住上几日就回去了。
我结婚后陪妻子回娘家,清一色的打车或是自驾,礼物都不知道选什么,也无非是给岳父岳母买点衣服什么的。妻子是独生女,没有连襟和大舅子小舅子的,没人侃侃大山,吹吹牛皮,岳父又不抽烟不喝酒,除了吃的丰盛外,只能上上网,摆弄摆弄手机,冷清的很。而且,我们这个时代,也不再讲究回娘家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就两头跑,年三十中午饭在岳父岳母那吃,除夕夜就赶回家里陪我的父亲母亲,初一再跑过去,吃一顿再跑回来,真是吃肥了跑瘦了。
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还算方便,跟岳父岳母以及父亲母亲住在同一个小城,对那些远在外地父母却留守家乡的子女来说,回娘家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今年在婆婆家过年,很可能就赶不上去女方家里。父母眼巴巴地守望,又没有办法。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子女回来,他们奔着去了子女那里,和子女过完团圆年后,再折返回家乡。
其实,只要亲情不改,习俗可变。无论在哪,是回娘家也好,父母去闺女那里也罢,只要团圆了,年就过得圆满了。文/张念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