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3年内乘坐飞机高铁可高速上网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4日) 10版

  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事业迈向高通量时代。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46次飞行。

  实践十三号卫星创下了我国卫星领域的多个“首次”:它是我国首颗电推进工程化应用的卫星、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我国首次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上开展对地高速激光通信试验。

  预计在未来3年内,乘客和“驴友”在飞机机舱内、高铁上,甚至偏远山区,均可实现便捷高速上网。

  

  消除信息传递盲区

  

  实践十三号卫星是国内迄今容量最大的宽带卫星,超过了我国之前研制的所有通信卫星容量的总和。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山区、沙漠、草原、海洋等地方,信息传递仍然存在盲区。同时,受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地理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的宽带接入设施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在这些地区铺设地面或移动网络,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障碍。如何消除“网络鸿沟”是我国在信息化时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实践十三号卫星在轨服务寿命15年,能够不受地面条件限制,覆盖我国除西北、东北的大部分陆地和近海百公里以上海域。地面无线网络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宽带接入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实践十三号卫星方便地接入网络。

  

  实现无缝“动中通”

  

  “动中通”是指车辆、轮船、飞机等移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卫星通信保障。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天的飞机乘客超过120万人,平均每天的铁路客运量达到760万人,但乘客的上网体验却非常不佳:飞机机舱内无法上网,高铁列车上手机信号时断时续,邮轮驶离港口后变成信息孤岛,乘客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以上问题是由于地面移动网络无法实现全面覆盖,或即使能覆盖、但跨越不同区域导致切换过于频繁,难以为高速交通工具提供服务。

  实践十三号卫星采用天地一体化设计理念,其中一项重要业务就是提供高速“动中通”,通过多波束无缝切换配合机载、车载或船载终端的自动跟踪捕获功能,为航空、航运、铁路等各类交通工具上的乘客联通世界,彻底改善上网体验。

  

  便于应急通信

  

  我国有超过6000万人参与徒步、登山、越野、骑行、海钓、自驾游等户外项目,但因为户外地区通信信号差甚至完全没有信号,每月有近千起迷路或失联事件发生。更重要的是,当发生地震、水灾、海啸等紧急突发事件时,一旦地面固定和移动通信业务发生损毁或瘫痪,就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不能及时、快速、准确地传递灾情信息。实践十三号卫星采用了频率更高的Ka频段通信,有效缩小了用户终端天线尺寸。用户终端小,非常便于携带。游客或受灾民众配备了这种用户终端后,可以随时与卫星建立语音、数据和视频的传输,把途中或灾区的情况第一时间传递出去,为展开救援提供通信保障,将损失降至最小。

  

  将新建22颗通信卫星

  

  实践十三号卫星将引领我国高通量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实现卫星平台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对我国后续卫星载荷技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了解到,接下来,为进一步推动通信卫星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我国将有一系列重要动作。

  国防科工局表示,将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实施。至“十四五”,我国将新增建设22颗通信广播卫星,如超大容量宽带通信卫星主要用于满足教育部提出的远程教育容量需求,同时兼顾远程医疗、应急救灾等公益应用,采用东方红五号平台,整星容量超过100G,对促进我国宽带卫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以及推动国际宽带卫星市场开拓具有重大意义。

  

  启动天地一体化工程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工程是国家面向2030科技创新,新一轮启动的重大工程之一。该工程按照“天基组网、地网跨带、天地互联”的思路,以地面网络为依托、天基网络为拓展、天地一体化为手段,通过天基骨干节点、天基接入节点及地面骨干节点构成全球覆盖的天地一体化网络。计划于2020年左右完成典型示范,2025年前实现有效应用,2030年前实现全面服务。该工程完成建设后,将大幅提升我国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并推动我国电信服务网络向全球服务的转型升级。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