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这种美食吃一颗可能致命

《北方新报》(2017年4月14日) 10版
  每年春夏季是织纹螺最多的时候

  天气转暖,许多爱吃的市民都开始往夜宵大排档跑了,炒一盘“海蛳螺”,开一瓶啤酒,吹着风,看似十分享受,但却忘了隐藏的危险。

  “海蛳螺”,也叫麦螺、白螺、割香螺、小黄螺等,学名织纹螺。它含有河豚毒素,一般的烹调温度很难将其破坏,至今没有特效药。卫生部明确规定: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不过,不少食客认为其味道鲜美,为了这一口仍会铤而走险,饭店、商贩则偷偷出售。最近,台州开展的“织纹螺”大排查行动中共查获案件5起,移送公安5起,刑拘6人。

  

  台州捣毁织纹螺批发大户

  

  据台州市市场监管局消息,近日,临海市场监管局联合市公安局开展了“织纹螺”大排查行动,通过对农贸市场、餐饮店开展前期排查的基础上,临海市场监管局进行了精准打击,对排摸出来的经销点成功收网。

  同时在打击违法餐饮店的基础上又顺藤摸瓜,捣毁了一家织纹螺的批发大户,成功查处并移送刑事案件5起,刑事拘留6人。

  当地部门表示,经相关权威部门检测,吃一颗织纹螺就有可能丧命,但一些经营户仍在偷卖织纹螺。

  

  因贪吃甘愿冒险

  

  在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织纹螺被认为味道鲜美,有一定的受众。在宁波地区,织纹螺一般叫割香螺,品种颜色不同,也有的叫小黄螺。每年春夏季是割香螺最多的时候,记者在某家饭店里就曾见过,而且不少人是特地冲着它去的。

  老板并不明目张胆销售,只有遇上熟客才会拿出来,朋友介绍朋友,然后一起相约去吃,价格大概是100元一份,做法以葱油为主。

  吃的客人都有侥幸猎奇心理,认为中毒的概率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早年间,宁波还专门有一个做夜宵生意炒割香螺的人,但并不开店,只是一个手机号码口口相传,夜店、KTV的熟客们会打电话,让他炒好了送上门,卖到200元一份。

  “有一次吃完,嘴巴发麻,吓得我一晚上没睡好。”记者的一位吃过的朋友说,后来才发现,可能是辣椒放太多了。相关部门几乎年年宣传它的危害,但有人就是因为贪吃甘愿冒险。

  

  医院每年收治几名中毒者

  

  在宁波市镇海区,爱吃割香螺的人较多,零星也有大排档违法销售。当地的龙赛医院,每年都会收治到吃织纹螺中毒的急诊患者。消化内科负责人车医生告诉记者,这些患者,每年都会有3~5个,控制在个位数。

  车医生说,当地小饭店确实有卖这个螺,中毒前期除了发麻,还会恶心、呕吐。

  他提醒,这是神经毒性,至今没有特效药。这几年医院对病人多数是采取催吐、排泄、洗胃等办法,加快新陈代谢,尽量少让人体吸收。好在虽然总有人中招,但当地没发生过死亡的病例。

  

  尚无解药

  

  当然,侥幸没事不代表织纹螺可以食用。

  早在2012年,卫生部就发公告称: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事件。织纹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引起织纹螺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其含有的河豚毒素,食用后可产生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中毒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对食用织纹螺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解毒药物。

  

  毒性比砒霜高百倍

  

  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中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口唇、舌尖及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成年人约食用10克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100克就能引起死亡。浙江省海洋渔业局渔业处副调研员刘定康曾表示,其毒性比砒霜还要高上百倍,吃一颗就可能致命。

  据不完全统计,自1985年以来,我国共报道织纹螺中毒事件55起,中毒人数433人,其中48人死亡。(据《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