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牢牢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 努力开创内蒙古发展新局面 包满达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将“守住三条底线”,即发展底线、生态底线、民生底线作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基本要求。这是在立足区情实际、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基础上做出的统揽全局、立意高远、契合民意的战略部署,为自治区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底线。发展是基础,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底线就是不能突破,只能向上,负重前行,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体现的是责任担当、顽强拼搏和一往无前。新常态下,我区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增速的放缓并不意味着放松发展,而是要有一个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也就是可以保证就业充分、物价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的发展。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西部前列”的目标,是一个积极奋进、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就可以实现的目标,体现了强烈的发展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决不能让经济增长滑出底线。
第一.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投资是我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十二五”期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5%。投资不仅对当前经济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努力推动重大项目的建设。按照“十三五”规划,以及各行业专项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尽快建成,取得实效。比如近期,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进一步完善“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了自治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工程项目清单,涵盖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民生四个方面,总投资约3.85万亿元,要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夯实责任,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下大力气推动项目落地落实,为今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据初步调度,“十三五”期间项目储备约16万亿元,规模并不小,但项目结构还不尽合理,60%以上的项目都集中在能源、原材料领域。要进一步强化项目储备,选好项目,适时对重大项目实施计划进行补充调整,特别要在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现代农牧业、服务业以及国家鼓励和引导的新投资领域,做好项目谋划,推动项目储备多元化。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当前,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全区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6年9月底,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91户,比去年底净增149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1户,净增41户。但总体上看,我区创新水平仍然较低,一方面,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低,2015年我区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仅列全国第21位;另一方面,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加快创新发展,一方面是要继续提升我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加快打造一批大型数据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中心和双创基地。另一方面要把创新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引领、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具有我区特色和优势的新兴产业,比如蒙医药与生物制药、稀土和石墨烯新材料、大数据、通用航空、马产业、牧草产业等,引导产业链和创新链相互融合。
第三.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我区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外接俄蒙,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巨大。“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等重大战略多重叠加为我区对外开放带来了新机遇。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思路,既符合实际,又大气磅礴,催人奋进。总体来看,我区目前对外开放水平仍然较低,2015年全区经济对外依存度仅为4.4%,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9个百分点,比同样联通俄蒙的黑龙江、新疆分别低4.2个和8.7个百分点,也是各省区市中最低的一个。差距大也意味着潜力大、空间大。加快对外开放,一方面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通我区主要城市连接边境口岸、通往俄蒙的大通道,加快构建陆空联运、无缝对接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另一方面,要积极打造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由贸易园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把中蒙博览会、二连浩特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办成高水准的展会,办出品牌、办出影响力,增强开放对我区经济的拉动作用,让沿边地区成为开放的高地。
(二)生态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嘹亮的声音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第一.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作为唯一的国家六大生态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双增双降”态势,森林面积由3.6亿亩增加到3.8亿亩,林木蓄积量由13.6亿立方米增加到14.8亿立方米,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双下降,分别减少625万亩、515万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已进入“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上绝不能松口气、歇歇脚,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切实加大各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
第二.强化环境污染防治。这些年,自治区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减排10.2%、8.1%、12.6%和8.8%,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十三五”以来,国家继续强化环境约束,将PM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优良和劣质地表水比例等指标纳入约束性指标体系。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实施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综合治理工程,实现湖泊水质逐步改善。
第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十三五”时期,国家下达的我区能耗强度下降目标为14%,据测算我区的能耗指标缺口达8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动资源高效利用,特别是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加强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绿色改造。同时,要彻底打破对重化工业增长的依赖,多在非资源产业和绿色产业上动心思、下功夫,在保持经济不失速的前提下走出一条资源可支撑、环境可容纳、生态受保护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三)民生底线。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抓民生就是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十次党代会郑重提出“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掉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对全区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要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我们谋发展、促发展,最终都必须让全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近两年,我区存在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15年,我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6.7%和6.8%,分别低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速0.7个和0.6个百分点;二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2014年至2015年,全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494元扩大到601元,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513元扩大到646元。从结构分析,城镇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较低,2015年为6.1%,低于全国平均3.7个百分点;农牧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较低,为20.9%,低于全国平均19.4个百分点。要找准短板,研究对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如,加快完善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创新金融管理,创新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丰富各类金融产品供给,同时,要有效保护股权、债权、物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权益,着力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相融合,实现农牧民向农业化产业工人角色的转换,提高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研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报酬,提高工资性收入等。
第二.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补短板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确保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区脱贫工作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到41%,而且大病和慢性病患者居多,贫困人口居住分散,牧区、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自治旗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40%。下一步,我们还是要抓好“准度”,继续深入实施好精准扶贫、精确扶贫,让脱贫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找好“角度”,把产业扶贫作为增收脱贫的根本举措,围绕发展特色产业配置扶贫资源,实施好扶贫项目。
(作者为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领导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