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精准脱贫开局首胜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3日) 03版

■上接第1版

落在一个“施”字——

脱贫开启加速度

这一年,精准扶贫带来了精准脱贫的显著成效。“三到村三到户”、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劳务输出、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扶贫等一系列工程在内蒙古大地上迅速推进。因户施策,量身定制,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2016年,扶持发展生产和就业帮助8.7万人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帮助5万人脱贫,生态补偿脱贫7000人,教育资助脱贫2.5万人,社会政策兜底4.3万人。

我区在2834个贫困嘎查村开展了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的“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每个村投入50万元的财政扶贫引导资金,实施到村到户产业发展项目4067个,12.5万户、29万贫困人口得到扶持。实现了扶贫规划、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帮扶措施、帮扶干部与扶贫对象的精准对接。

“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我区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支持乳、肉、绒、薯菜等十大扶贫产业发展。31个国贫县深入推进光伏扶贫,182个贫困嘎查村全面启动旅游扶贫,20个旗县积极开展电商扶贫综合示范县建设,产业扶贫覆盖50多万贫困人口。

把准一个“聚”字——

全社会合力“拔穷根”

这一年,脱贫攻坚“难点”变脱贫攻坚“亮点”。我区积极构建全社会扶贫大格局,奏响扶贫开发“大合唱”。2016年,26个中央、国家机关单位继续定点帮扶31个贫困旗县,选派挂职干部29人、第一书记18名,帮助引进各类项目19个,总投资3.6亿元。自治区直属机关单位继续帮扶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兴安盟和乌兰察布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210万元,延伸帮扶资金52万元。“村企合作”精准扶贫行动、“万企帮万村”工作逐步开展,662家企业帮扶593个贫困嘎查村,共带动1.7万户、近5万贫困人口。

特别是对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差别化政策,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投入4000万元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旗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强基础、扶产业、重保障等差别化政策,教育政策、医疗政策、低保政策、专项扶贫政策倾斜,进一步完善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2017年,我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深化精准举措,强化资金管理,严格考核督查,力争再完成减少20万贫困人口的任务,实现3个国贫旗县、剩余14个区贫旗县全部摘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