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日


坚持多元发展多极支撑 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3日) 13版

□张永军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总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对于产业而言,同样遵循和适用这一规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构建内蒙古的现代产业体系,既要遵循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需要立足于区情,顺应技术革命和需求变化,加以重新审视。

怎么看?一个什么样的产业体系才称之谓“现代产业体系”?顾名思义,用发展的眼光看,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是具有较高质量和效益的,是能够实现绿色化引领的。如,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比重要高,现代农牧业中产业化水平要高,现代工业中创新含量要高,等等。

怎么办?一是要突出“量体裁衣”,认真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立足于欠发达的区情,遵循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这个大逻辑,改变“一煤独大”“一羊独大”“一粮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围绕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通过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以改造升级;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培育发展;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商务会展、健康养老等产业,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多极支撑。

二是要突出“因地制宜”,认真把握每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以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重要抓手,具体到每一个盟市、旗县,不可能全面开花、遍地结果,必须有选择、有侧重,产业分工使然。

三是要突出“顺势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把握大势,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必须顺应资源技术、信息技术等变革要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如,现代农牧业中融入微灌溉技术、现代物流业融入大数据技术、装备制造业融入智能制造技术、信息产业中融入泛在技术等等。

总之,既需要我们秉承历史和未来贯通的时间思维、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现实思维、中国和世界同理的空间思维,突出创新引领;也需要我们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突出登高望远,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在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征程中,会多了些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