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去正蓝旗看山看水看历史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5日) 02版

□本报记者 梁亮

“特殊的区位条件、历史沿袭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脆弱的草原生态,决定了正蓝旗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特殊使命。”深冬时节,记者随内蒙古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一行,来到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见到巴达日拉图副旗长时,他的一席话道出了正蓝旗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隐形压力。

作为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自治区唯一一个世界遗产所在地,正蓝旗的美是不可言传的。从开满金莲花的盛夏到白雪皑皑的寒冬,从草原上驰骋的骏马到林中穿梭的小鸟,从勇敢健硕的蒙古男儿到淳朴善良的草原女子,这片宝地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展现了无数的美。

保护生态环境,对于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沃土上的人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坚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我们必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巴达日拉图的一席话铿锵有力。

站在深冬的草原上,遥望着蓝天白云下华能北方上都电厂的巨大烟囱,里面冒出的白烟升上天空,与白云融为一体。上都电厂副总工程师张立清告诉记者,按照“2014—2020年煤电机组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要求,目前上都电厂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烟尘、二氧化硫、抗氧化物排放浓度均达到燃机排放水平。

不远处的上都河是正蓝旗地下水以及金莲川湿地的重要补给源,这条河对维系流域生态平衡、保护金莲川湿地周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护上都河流域的水质,正蓝旗污水处理厂夜以继日地运转着,只为能把干净达标的水还给河流。

还沉浸在蓝天白云小河流水的美景里,记者一行又来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这里是乌和尔沁敖包林场,48岁的贾志刚骑上摩托车正要开始一天的巡查工作。每天上百公里的搜寻对于他来说已是习以为常。禁伐、禁牧、防火,是工作在这里的林业管护员们的职责,他们日夜守护着这片森林,守卫着每一块绿色。

眼前的美景断然不会出自平庸之手。“长期以来,旗委、政府始终将生态环保工作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提和首要任务,以坚持 ‘生态立旗’、打造‘京津生态示范基地’作为推进正蓝旗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牧业化建设的第一要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巴达日拉图说,“十二五”期间,正蓝旗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83.6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4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0.5%。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准入机制、加大惩处力度、有效利用资源、广泛宣传动员,从旗委、政府到每个老百姓都在身体力行。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这座经历了七百多年风风雨雨的古城,像一位老人默默地见证着这片草原的发展进程,也亲历着正蓝旗人民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所做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