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种养多元让农民避灾增收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5日) 09版

□本报记者 李玉琢 李新军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位于大兴安岭东麓,是全区第二产粮大旗。2016年,莫旗遭遇严重旱灾,部分农田几近绝收,加上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低迷,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叠加,让农民在增收之路上雪上加霜。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莫旗农村探访,感受到今年虽然这里遭了灾,但通过结构调整,水稻、马铃薯、菇娘等作物却为农民减灾增收增添了几抹亮色。

西瓦尔图镇长新村村民于长德是村里德旺种植业合作社的领头人,10户村民在他带领下,这几年扩大了菇娘、高蛋白大豆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今年,合作社11户社员种植了2000亩高蛋白大豆、600亩菇娘和100亩马铃薯。这3种作物虽然远不及玉米的种植面积,却成了他们增收的主力军。

于长德给我们算了笔账:种菇娘正常年景亩产量能达到3000斤,今年受了灾亩产也有2000斤,按每斤2.5元计算,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是玉米效益的10倍以上。

李义是西瓦尔图镇永安村的水稻种植大户。永安村原来有一片俗称“尿炕地”的草滩地——旱不收、涝不得。1999年,借助于国家三期农业综合开发,永安村对这片草滩地开始旱改水,从起初的40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上万亩。李义介绍,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价格的变化,永安村种植水稻的效益越来越好,成了大田作物里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虽然今年遭了旱灾,李义家今年种植的450亩水稻,每亩纯效益仍在1000元以上。

在莫旗,记者还看到了另一种结构调整,那就是通过种草养畜,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位于尼尔基镇龙兴村的兴军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是由返乡创业的张海军创办的当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家企业依托创办的易得利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附近村民种植饲草和青贮,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公司管理人员介绍,今年企业种植青贮和紫花苜蓿6000亩,面向农户收购青贮50万吨。

近年来,莫旗积极打造生猪产业基地、呼伦贝尔细毛羊养殖基地和西门塔尔肉牛繁育基地,大力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经济发展产业带。2012年以来,莫旗新建各类畜禽标准化圈舍79处,新增标准化圈舍面积达19万多平方米。畜牧业已成为莫旗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2016年,该旗根据市场变化和国家政策走向,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确立了“优豆、稳米、扩稻、推薯、强杂粮”的总体思路,通过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新格局打造全市最大的大豆种植基地、玉米种植基地、水稻种植基地和鲜食马铃薯基地,特别是重点打造了65个种植业专业村,这为农民增收减灾奠定了基础。2016年,全旗水稻面积达到了20万亩,高蛋白大豆10万亩,马铃薯种植由2015年的25万亩扩大到40万亩,杂粮杂豆面积增加到40万亩。青贮面积大幅度增加,突破20万亩。特别是菇娘,一举达到8万亩。

莫旗农牧业局局长田源山表示,下一步该旗将大力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积极调整种养结构,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百姓生活过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