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


成也战争败也战争的房价波动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5日) 10版

1862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接连三次打到上海,引起居民大恐慌,像潮水一样逃进租界。租界土地严重紧张,地价房价联袂飞涨。

第一个房产牛市

鸦片战争前后,天地会衍生出一个分支——小刀会。公元1853年,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公然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率领帮会成员和附近贫民攻占嘉定县城,继而攻占上海县城,宣告“大明国”成立,刘丽川自封“大明国招讨大元帅”。清朝政府调派军队围剿,被刘丽川打得稀里哗啦。清军败退,小刀会又攻占宝山、南汇、川沙、青浦,清军再次围剿,双方在今天的上海市区和近郊区县打了几十场硬仗。

为了使“大明国”这个新政权获得洋人支持,刘丽川攻占上海当天就去了租界,他向各国领事承诺:小刀会只针对清政府,不针对洋人。这个承诺使洋人暂时保持了中立,也让租界成了战争中仅存的和平孤岛。哪里才是上海人逃难的最佳选择?租界。

上海租界按照清政府和英、法、美等国签订的条约,华洋应该分居,租界里只能住外国人,不能住中国人。可是这时候战火烧身,哪还顾什么条约不条约?小刀会跟政府军交火的第一天,英租界里就人如潮涌,房子供不应求。英国商人看到了商机,开始大量建造住房,再高价出租给华人,从中牟取高额利润。很快,在英租界西北部和分隔英法租界的洋泾浜两岸,一排一排的小木屋拔地而起。1853至1854年间,仅租界内现今广东路、福州路一带就冒出了800多幢如“违章建筑”般的木板房。这些房子租金高昂,但依旧供不应求。

上海租界迎来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房产牛市。于是,英国领事开始吸引华人入住租界,甚至开始阻止中国人外流。有数据显示:从1853年初到1854年7月,租界内人口从500人上升到2万多人,猛增40倍。而在之后的1860至1862年间,租界的总人口攀升到了惊人的50万人。

小刀会占领上海不到两年,清朝政府游说洋人一同“剿匪”,在洋枪洋炮的支持下,清军打跑了小刀会,“大明国”就此覆灭,上海恢复了和平,在租界避难的人们返回家园,洋泾浜两岸的小木屋开始空置。

开发商被战争催生

上海租界的房产熊市并没有持续几年。1862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接连三次打到上海,引起居民大恐慌,像潮水一样逃进租界。这回去租界避难的不光是上海人,还有苏州人和南京人,粗略统计在10万人以上。难民去而复来,楼市死而复生,曾经空置的小木屋被洋房东用更高的价格租了出去,租界土地严重紧张,地价房价联袂飞涨。

当时法国驻上海领事描述了法租界的情形:“法租界长期以来不被注意的地皮突然变得身价百倍,所有出卖的地皮都被争相购买。”

租界之内开发商林立。这些开发商不再建造小木屋,改建两三层的小楼,砖木结构,小小天井,一圈石头的门框,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上海石库门”。

早先开发商只租不卖,后来他们既租又卖,有钱的华人可以把一所甚至多所楼房一次性买下来,然后再分租给没钱的华人。在我们中国,房地产开发这门生意出现得并不晚,古代中国的开发商,其最大特色就是只租不卖,多数为个体经营,在我看来,专业的开发商出现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出现在1862年的上海租界,被战争所催生。

楼市崩盘

在暴利当头的时候,开发商很难看清楚未来的形势。事实上,在江南富人仍在源源不断地搬进租界的时候,太平天国已经危如累卵,战争即将结束的迹象已经显现,可是开发商们认为租界里的虚假繁荣还将一直持续下去,房价还将一直上涨,所以他们的开发规模也一直在扩张。

谁知在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了,江南战事平息,影响租界安全属性的最大因素消除了,租界里的难民再次返回家园,供求回归平常,租界房屋租金在1865年年末一度下跌近50%。公共租界内8000余栋住房中,有近四分之一处于空置状态。

新建房屋再次空置,在建的房屋也纷纷停工,许多开发商破了产,从事土地投机的中国买办也血本无归,开始有人跳黄浦江了。租界里的银行、租界外的钱庄,因为在牛市时期把资金放进楼市,这时也出现危机,11家银行有6家濒临关门。紧接着是1866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一些资金雄厚、经营多年的大洋行也不得不倒闭。

表面上看,成也房产,败也房产;实质上,成也战争,败也战争。

(据《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