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农闲时有了打工的地儿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0日) 16版

□本报记者 张慧玲

“自从嘎查里有了这家滴灌厂,我们在农闲时节也闲不了了,都去滴灌厂打工了,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块呢,一天也就干7个多小时,下午5点就能回家,还不耽误家里喂牲口。”1月8日,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新寨子嘎查的滴灌厂,村民李志发一边和记者聊着天,一边将废旧的滴灌带重新加工,生产出新的滴灌带。

据了解,这样的滴灌厂是鄂托克前旗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生产方式改革,全面推广滴灌技术,鼓励企业与农牧民合作开办的,旨在循环利用滴灌带,实现企业和农牧民“双受益”。

“滴灌带比较脆弱,每年都得更新。往年废旧的滴灌带没有厂家回收,开春都填埋到了地里,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资源。”李志发说,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能用的旧滴灌带都卖给滴灌厂,再买来年开春所需的新滴灌带,这样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还能节省近3000元滴灌带购置费。

新寨子嘎查有88户村民,户均水浇地近80亩,全部上了滴灌。滴灌厂的成立,让全嘎查近7000亩水浇地的滴灌带有了回收渠道,为全嘎查农牧民节省20多万元,这样的循环加工模式,不仅变废为宝,也让滴灌厂增加了效益。今年滴灌厂回收新寨子嘎查及周边农牧民3万多亩地的废旧滴管,纯利润达到200万元,农牧民和企业都受益。

目前,鄂托克前旗已有20多家滴灌企业,滴灌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带来的巨大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也在推动着农牧业经济的变革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