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回320个“牛”银行! |
□本报记者 叶文畅 刘宏章 霍晓庆
“又来啦?”何玉国热情地拉开门。
“习惯了,有空就想来看看!”柴尔龙笑嘻嘻的一张脸在腊月的天寒地冻中温暖而又生动。
1月4日下午4点20分,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辰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玉国把贫困户柴尔龙让了进来。
再过5分钟,就要给寄养在合作社的扶贫牛喂料了,虽然冬日的阿拉善寒风刺骨,可是柴尔龙还是忍不住要来看看。
今年52岁的柴尔龙是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的贫困户,患有糜烂性胃炎、结肠炎,老伴有高血压,病情严重的时候,老两口1个月光药钱就得3000多元。儿子在外地打工,生活也不富裕,老两口种点葵花,一年到头连药钱都挣不够。
去年入冬,政府整合项目资金,对示范区内所有320个贫困户进行产业扶贫,给每户分了1头西门塔尔肉牛。可是这些贫困户大多数像柴尔龙一样,年龄大,又有病,没有劳动能力,他们为怎样把牛养好犯了愁。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守住民生底线,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掉队!示范区政府想出一个办法:找一家可靠的合作社帮忙代养,每年给贫困户分红。嘎查和合作社、嘎查和贫困户分别签了3年协议,牛的所有权归贫困户,合作社每年给每个贫困户分红1000元。3年后,贫困户根据自己的意愿,可以继续把牛放到合作社分红,也可以把牛拉回家。
于是,像柴尔龙一样的320个贫困户成了有“产业”的人家,每年年底还能分红,320头扶贫牛成了320个贫困户家的“牛”银行!只要有空,大家就会到合作社来探望自家的牛。
4点25分,合作社内机器轰鸣,撒料机装着拌好的饲料径直开到牛舍,将饲料均匀地撒到饲料槽里,一排排牛儿们立刻挤上去埋头咀嚼。
“感觉好像跟昨天又不一样了。”细心的柴尔龙一边打量着牛一边说。
“没错,去年12月份从黑龙江拉回来到现在,半个月时间就长了200斤,1天长十几斤,照这样下去,今年五六月份就可以出栏了,12月份你们就等着分红吧!”何玉国乐呵呵地说。
“放到这儿养我放心,科学配料机械拌料,牛噌噌地长。要是我自己养,不懂技术不懂防疫,即使出栏了也不好卖。”柴尔龙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当初政府考察了示范区50多个合作社,最后选中辰明养殖专业合作社,看中的就是它的基础条件和科学饲养。
“320头扶贫牛就是320个贫困户奔小康的希望,咱不能辜负政府和大家伙儿的信任!科学配料,营养好,最多10个月1头牛就能长到1500斤左右,农户自己在家养,2年才能达到这个数。”何玉国边说边伸出两根手指比划着。
柴尔龙一边听一边喜滋滋地盘算着:不管啥时候,合作社都有一头属于自己的牛,每年还能分红……这是今年冬天大家伙儿最暖心最安心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