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让内蒙古旅游享誉世界 |
磴口:打响魅力磴口旅游品牌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实施“旅游+”战略。下面,我们连线在磴口县采访的本报记者韩继旺,请他谈谈磴口县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韩继旺:这段时间,巴彦淖尔市河套冬季文化旅游节可谓好戏连台,7个旗县区相继推出30多项具有冬季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为寒冷的冬季增添了无限乐趣和热度。1月14日,历时一个多月的磴口县第二届冰雪民俗活动在金马湖国际垂钓中心开幕。磴口县委副书记、县长樊文表示,今后将以黄河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为核心,整合周边的南湖湿地、万亩葵园、地质博物馆等景点,规划实施黄河渔村、黄河观光楼、穿沙越野等项目,打造沿河一线功能完备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帮助纳林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并结合规划实施的窳浑古城建设项目,打造集水上乐园、沙雕文化、休闲农业、健康养生为一体的沿沙一线国家5A级旅游景区;依托大漠穿沙旅游景区,精心打造一批个性化、可订制的沙漠体验项目,同时实施阿贵庙、鸡鹿塞、阴山岩刻保护工程,创建沿山一线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响“百湖之乡、魅力磴口”旅游品牌。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品味和内涵”,当地旅游企业对此有何新的期待和打算?
韩继旺:据磴口县金马湖国际垂钓中心董事长袁兴虎介绍,景区一年四季游客不断,2016年纯利润达到80多万元。今年打算继续投资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泛舟垂钓,品尝特产美味。
锡林郭勒:让“冷”资源焕发“热”效应
主持人:众所周知,锡林郭勒草原拥有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下面就让我们连线本报记者巴依斯古楞,让他介绍一下,锡林郭勒盟是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
巴依斯古楞:锡林郭勒草原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人文遗存丰富,是我国天然草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和最具魅力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传承地。2016年,锡盟把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一并纳入到今后要主攻的三大产业。今年年初,锡盟成功承办了自治区第14届冰雪那达慕,盛况空前。该盟还借自治区冰雪节的余温,各旗县市区共举办了100多场冬季文体赛事,真正让冰雪“冷”资源焕发经济“热”效应,切实在发展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让内蒙古旅游享誉国内外”的目标,这不仅仅是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响亮口号,更是对各个地区和所有旅游职能部门提出的总体要求。那么,请谈谈锡林郭勒盟在今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如何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巴依斯古楞:就在“两会”召开之际,我采访到了锡林郭勒盟旅游局副局长格日乐图。他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方面的阐述激动人心。2017年锡林郭勒盟旅游业将按照全区域管理的发展目标,优化旅游总体布局,推动旅游业改革创新,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升锡林郭勒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全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以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休闲旅游胜地。
呼伦贝尔:加快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
主持人:呼伦贝尔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民族风情异彩纷呈,有着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近年来,呼伦贝尔依托草原森林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下面,让我们连线本报记者李玉琢,倾听来自我区旅游大市呼伦贝尔的声音。
李玉琢:2016年,呼伦贝尔市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推动旅游业向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转型升级。2016年1至11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530.87万人次(不含一日游),同比增长9.0%;旅游业总收入489.18亿元,同比增长16.1%。
主持人:自治区“两会”为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呼伦贝尔市将如何贯彻落实?
李玉琢:据呼伦贝尔市旅游局长托亚介绍,呼伦贝尔将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方向,以贯通四季旅游为重点,促进旅游与文化、现代科技相融合,拓展新领域,打造新业态,努力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产业强市转变。编制好呼伦贝尔的旅游规划,做好呼伦贝尔旅游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用高水平的规划指导呼伦贝尔旅游发展;全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破解旅游交通瓶颈,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拓宽宣传渠道,讲好呼伦贝尔故事;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主动谋划、积极对接,有针对性地吸引高端旅游投资商进入呼伦贝尔;抓好冬季旅游工作,把广袤林海雪原变成独特旅游资源,努力让林海雪原、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主持人:郭玉
连线记者:
李玉琢(内蒙古日报驻呼伦贝尔市记者站)
巴依斯古楞(内蒙古日报驻锡盟记者站)
韩继旺(内蒙古日报驻巴彦淖尔市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