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圆桌观点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9日) 08版

筑起幸福民生梦

【两会话题】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坚守民生底线,增加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

“继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农耕地污染防治,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希望增加牧区生产补贴,关注贫困群体”……代表委员发言中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为两会涂上了感动人心的“暖色调”。

幸福需要发展,发展为了幸福。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如何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如何让文化繁荣发展?擦亮“获得感”这块检验发展成就的试金石,需要专注于托底保障、执着于“幸福品质”的民生改进。

将脱贫攻坚当“家事”

李振南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这句话,在这个寒冬里温暖了无数人的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牵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6年,我区投入扶贫资金400多亿元,预计21万以上贫困人口稳定脱贫、12个区贫旗县摘帽;2017年,我区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因户因人精准施策,通过扶持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将确保20万贫困人口脱贫、14个区贫旗县、3个国贫旗县摘帽。

上下同欲者胜。脱贫攻坚无疑是场硬仗,绝非一两次冲锋就能“解决战斗”。我们要将脱贫攻坚当“家事”、把贫困群众当“家人”,在搞好精准识别上持续用力,在扶持特色产业上多想办法,在改善发展条件上集中突破,在加强公共服务上下硬功夫,在汇聚脱贫攻坚合力上取得新成效,扑下身子、埋头苦干,以超常规举措打赢脱贫攻坚战。

有“质感”的民生最幸福

安华祎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今年能有所缓解吗?”“还能多增加一些公办幼儿园吗?”“一定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食品、药品都是吃进嘴里的东西,不能提心吊胆。”……两会期间,不少网友通过网络、客户端留言。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就业教育健康的具体而微,背后无不是百姓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

改革也好,发展也好,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民众的幸福。适应引领新常态,深化供给侧改革,无不需要以社会政策和民生保障托底。只有守住民生底线,坚持富民与强区并重、富民优先,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工作,再多一些底线思维,再多一些雪中送炭,再多一些精准聚焦,才能不让一个困难群众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要的是决心,看的是成效。聚焦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善谋富民之策、务求利民之效,在保障改善民生上久久为功,在促进公平正义上持续用力,内蒙古发展就会更有“温度”,民生幸福就会更有“质感”。

向世界讲好内蒙古故事

白江宏

“充满了正能量”“感动着全社会”,大型蒙古族歌剧《爱在胡杨》以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大力宣传弘扬时代楷模精神,得到群众的喜爱,引发社会的共鸣。作品的成功启示我们,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白云、大漠胡杨一样,能够温润心灵、洗涤灵魂,从而引领时代风气。

好的文艺作品不仅能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更能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凝魂聚气、凝心聚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是全面繁荣我区文化艺术的大方向。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艺创作要坚持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要接地气、通人心,激发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内蒙古、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责任意识和奋斗激情。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掘更多时代先进典型,创作更多充满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荡之气的优秀文艺作品,讲好内蒙古故事,让草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