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建构现代汉诗的 空间诗学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6日) 11版

□李旺

现代汉诗有了百余年的历史,但如何面对现代汉诗、用什么角度和方式来阅读它,现代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有什么本质区别,这样的问题直到现在还在困扰着很多现代汉诗阅读者。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鄢冬博士所著《现代汉语诗歌的空间意义》一书很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阐发空间对诗歌的介入、诗歌对空间的表现,说明现代汉诗为什么是现代的。

作者开宗明义“与古代空间的冲突表现形态不同的是,现代社会的空间之争更为隐蔽,但却无处不在”。而“在文学所有体裁中,新诗以其简洁、有效、凝练的形式感,独特而典型的空间意象,以及意象背后的深厚的空间体验,理应成为观察当代人空间感知的重要镜像”。也就是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现代汉诗的思维逻辑是什么,现代汉诗思维逻辑的表现形式以及外观是什么样的,这二者是如何被诗人的现代生存体验所影响、决定,最终以诗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以此清晰呈现现代汉诗的意义生产过程,建构现代汉诗的空间诗学。

鄢冬在书中建立了完整的现代汉诗诗学体系,即“二维三元论”。“二维”指诗歌的物理坐标与心理坐标两大维度,“三元”指诗歌的空间体式、空间意象和空间情感。物理坐标与空间体式合二为一,心理坐标与空间意象合二为一,而空间体式与空间意象又都聚焦于空间情感。

著作第一章对空间思维的阐发中,作者对诗歌的现代汉诗的思维特点、空间思维与诗歌语言的关联有一针见血的察觉。明确指出线性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意义、轻表现的特点后,指认了空间思维的横向性、重过程的特征,并且说明了线性思维与农业文明的直接联系。在这一点上,作者说中了中国古典诗歌与农业世界时间性思维的同质性特征,从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迥异呈现现代汉诗的独异性。这样敏锐的理论眼光并不多见,特别是在经常以感性的读后感方式解读现代汉诗的当下,理论的自觉非常难能可贵。

在著作的主体部分,作者从空间体式角度分析了现代格律诗、双行体、三行体诗、图像诗的空间意义。作者是从声音的空间性质来谈现代格律诗的诗学价值的,从声音的角度解读一首诗,这个观点揭破了诗歌音乐性只与韵脚、停顿表面相关的庸俗化理解局面,从语言形式到语音效果再到主体知觉感受,然后诗的整体声音效果再次与诗的语言形式对应,并在诗的声音空间索解诗的意义。作者清晰地描述了对一首诗的阅读从诗的声音空间到诗的空间意义的过程。在空间意象一章,作者认为广场、乡村与家是现代汉诗的三种典型记忆图式。启蒙与救亡的紧迫性激发了20世纪中国诗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对乡村意象携带着的新诗记忆图式的指明,再一次回到为什么现代汉诗是现代的追问,现代化最重要的具体产物就是大面积的都市化与乡村的空心化及凋零。被都市化的生存感受应该是现代汉诗的现代境遇呈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作者所选取的研究样本——近几十年的中国新诗而言,尤其如此。所以故乡记忆就不仅仅是指向对实体故乡的回归,而是对文化故乡、记忆之乡的奔逃与呼喊,无根的漂泊者的生命书写一定会带来家的意象与记忆图式的无尽循环。这三个典型记忆图式的定位,体现了作者高度的理论抽象力。

《现代汉语诗歌的空间意义》

作者:鄢冬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草原书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