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品味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6日) 11版
《列夫·托尔斯泰大传》
著者:【俄】巴维尔·巴辛斯基
译者:何守源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陈华文 何慧轩

在俄罗斯文坛,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首屈一指的伟大作家,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曾这样说道:“托尔斯泰既是艺术创作中的哲学家,又是哲学中的艺术家……有些人,他们之所以不敢做坏事,就因为托尔斯泰还活着。”而高尔基则说得更加直接:“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大传》,以大量的史料、信函和当时的新闻报道,还原了一个真实、清晰和复杂的托尔斯泰形象。

作者巴维尔·巴辛斯基,是当代俄罗斯著名作家,他在本书中指出:“19世纪后半叶的俄罗斯有两个沙皇:一个是顶着皇冠的亚历山大三世,另一个是顶着良知的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和其他伟大作家一样,其思想认知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他在每个人生阶段,创作的文学作品在主题方面有显著的差异。纵观托尔斯泰一生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三大时期:早期(成长期:1851—1862)、中期(巅峰期:1863—1880)和晚期(理性批判期:1881—1910)。如早期的文学作品,其特点是忠实还原俄罗斯宗法制社会形态下的贵族地主生活,记录自己的成长足迹,代表作有《一个地主的早晨》等等。而托尔斯泰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写成于创作巅峰期。当时托尔斯泰的生活渐入佳境,雅斯纳雅·波良纳领地给他的家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促使他结束放荡不羁的精神追求、飘摇无定的生存状态,开启了他建设家园、潜心事业的人生黄金期。而进入创作晚期的托尔斯泰,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一方面与其年事渐高、从生理到心理均已进入衰退期,以及夫妻矛盾导致的萧墙之隙使其身心俱疲有关;另一方面也缘于俄国改革乏力积重难返、内忧外患日益凸显的社会现实。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除《复活》之外,再无长篇小说问世。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首先是他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如在《战争与和平》中,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其次是善于驾驭多线索的叙事结构,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再次是托尔斯泰的文学魅力,不仅善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善于刻画微观世界。如他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还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最后,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方面出神入化。他的一系列作品,能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还不隐讳正面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中显示生活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