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光芒,必有远方 |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强调,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还强调,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格局。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有9000多万儿童在乡村学校就读。带给这些孩子知识、智慧和文明的是300多万乡村教师,他们是支撑乡村教育发展最关键的力量。乡村教师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月5日,“若有光芒,必有远方——2016年度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典礼”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100名优秀乡村教师获奖,其中有来自我区的7位乡村教师。
今天,就让我们认识几位可亲可爱的乡村教师,分享他们的感人故事,从而更好地激励我们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编者
牛宇: 13年乡村教育 收获远大于付出
□李艳红
“从事乡村教育工作13年,我已完全融入乡村生活,和这里的一切密不可分。教育是双向的,我在乡村教育中所得到的感悟和启示远远大于付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丹达木头乡总校教师牛宇说。
那个聪明又调皮时常逃课的男生,那个常常把自己头发剪得乱糟糟的小女生,那个嗓门很大写字很用力的女生……牛宇能清楚地记得自己带过的每个孩子。她也体味到了偏远乡村孩子的辛酸和困难。
一次作文课上,她给学生分享《我的爷爷》那篇作文,作文的大概内容是:这位同学的家庭很特殊,父母都是聋哑人,奶奶瘫痪,全家靠爷爷种地生活。牛宇读完作文,让大家分享感受。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的爷爷年龄越来越大了,以后没人管他了该咋办……”说着说着,这位女生哭了起来,全班都沉默了。这节课对牛宇来说,印象太深刻了。她暗下决心尽己所能帮助这些孩子们。
2014年,牛宇创办发起了巴彦淖尔市黄河志愿者协会,号召全社会的人来关注和帮助乡村儿童。经过2年多时间,协会已为14所乡村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提供了服务和帮助。
《三字经》的文字和内容对于农村的二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些难度,生僻字多,句子读起来拗口。但牛宇觉得,在现阶段的学生身上,国学可能起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学习国学是给人生打了一层道德底色,因此,她坚持让孩子们学习国学。
在教学实践中,牛宇从来都不是一个“唯分数论”的老师。她经常教育孩子们:“在老师心目中,优秀的孩子有3个标准:首先品德要好,热心肠,爱帮助同学,言行举止大方、有礼貌;其次才是学习成绩要好;还有要多读书,写好文章。”
尼玛:把爱与知识播撒在草原上
□吕斌
“32年,不忘初心,幸福前行。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这是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伦苏木胡日哈嘎查小学教师尼玛的获奖感言。
尼玛今年53岁,她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已走过了32个年头。她既是校长、任课老师、班主任,担任蒙古语文、美术、音乐课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她还是学校的锅炉工、厨师和宿舍管理员,负责学生饮食起居。
尼玛的家在偏远的牧区,她读书时学校缺少老师,有时因为没老师就放假了,当时牧区的教学条件很差。1984年,高中毕业的尼玛没有考上大学,想到自己小时候求学的艰辛,放弃了复读,选择去嘎查小学教书。
1985年—1990年,她在好义勿苏嘎查小学任教7年,先后担任一至五年级蒙古语文、数学、品德课、自然课教师等,成了一名全能教师。学校缺少图书,她用自己那点微薄的民办教师工资为学生订阅读物,帮助孩子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多年下来,她曾经的同事有的嫌待遇低另谋职业,有的嫌牧区条件太差调离了,而尼玛却一直坚守着。她深知: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明天,教育是偏远贫困牧区脱贫致富的希望。她心里掂量着这份工作的重要,一头扎进牧区乡村学校,一干就是32年。
偏远牧区乡村小学由于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限制,孩子们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尼玛在胡日哈嘎查小学担任校长后,四处奔波求援,为学校添置音体美器材,并成立了绘画、音乐、舞蹈、体育、手工制作、汉语文学习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努力打造牧区学校的校园文化。
她在胡日哈嘎查小学坚持“幼儿—学前—小学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以创办“牧区乡村大教育”的办学思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2002年,学校开办了学前班,接着又招收幼儿班。这在当时的牧区算上一件新鲜事。胡日哈嘎查和附近几个嘎查甚至邻近旗县的牧民们听说这里开办了学前班,纷纷把孩子送过来。他们说:“如果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幼儿园,需要不少学费,而且还得有人陪读。尼玛老师为偏远牧区的孩子办了一件大好事。”
杨冬梅:让学生跳出乡村看世界
□李艳红
刚参加工作时,农村学校给杨冬梅的印记影响很大,并激励她深爱农村教育,要在农村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杨冬梅如今是乌兰浩特市第九中学的副校长,这所学校是一所蒙汉语授课的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她是汉语课老师。杨冬梅非常喜欢一句话:“萤火虫的光点虽然微弱,但亮着便是向黑暗挑战。”
高三那年,杨冬梅听从父亲安排,到科尔沁右翼前旗额尔格图镇额尔敦村教学点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当时家里困难,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母亲没有工作,养活3个孩子非常艰难,所以杨冬梅也只能被迫接受上不了大学的命运。当时,额尔敦村教学点一共有11个孩子,刚开始,她的心理落差非常大,很抵触,哭了好几天。但慢慢地,她开始盼望着上课,因为能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习。虽然工资少、学生少、老师少,但在这里,杨冬梅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感动。
班里有个女孩,因母亲天生聋哑,不能教她发音,她说起话来比同龄孩子慢,绕舌头,学习也跟不上。她家里人也不监督作业,还总因家里活耽误孩子课程。杨冬梅一次次进行家访,与孩子的父母聊天,并不断鼓励孩子。她跟这个孩子说话都看口形,让她慢慢发音,发音正确了,杨冬梅就给她一个手势,一个小小的奖品。鼓励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后来,这个女孩敢发声了,短小的句子能清晰吐出了,越来越自信了,学习也更努力了。
杨冬梅一直在想,她的孩子们眼界不宽,涉取的课外知识远没有城里孩子那么多,对外界知之甚少。为了让孩子们开拓眼界,她总是给孩子们读很多好书。她说,要让乡村的孩子通过书本了解世界,并通过读书让他们走出乡村去看看大千世界。
杨冬梅越来越喜欢她的孩子们:“现在我需要他们,就像他们需要我一样。我唱歌跑调,可孩子们总会非常认真地听。体育课上能跟孩子们在院里乱跑,老鹰抓小鸡、踢口袋、跳皮筋。回想起来,乡村教师生活是如此美好,感谢孩子们。”
乡村教师也需要“精准扶贫”
□张西流
近日,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乡村教师整体素质改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然而,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在备受关注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中,乡村教师仍是弱势群体,高职称比例依然较低、收入较少、工作量大。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在乡村,乡村教师工资普遍偏低,乡村学校许多教师身兼多职,加上生活条件、教学环境较差,造成身体疲劳、心理疲惫。可见,报告称“乡村教师仍是弱势群体”是一语中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倾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了很大提升,教育的发展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农村牧区贫困地区,涉及教育的投入仍难以到位,涉及教师的待遇难以落实,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无法保障。再者,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苦乐不匀,老少边穷地区不及发达地区教师待遇高,农村学校难以和城市学校比肩,民办教师无法和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等等。
事实上,早在2015年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就要求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做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并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然而,一年多过去了,由于一些地方在执行上出现了偏差,许多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可见,乡村教师也需“精准扶贫”,应纳入扶贫攻坚的大盘子中通盘考虑,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除了国家补助资金支持外,地方政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以经济贫困为由,对乡村教师比较恶劣的生活环境袖手旁观,一味地去“等靠要”,祈求国家救济和社会资助。经济贫困虽然是事实,但并非是“穷教育、苦教师”的借口。如果地方政府把义务教育放在十分重要位置,哪怕经济再困难,也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停建一些楼堂馆所,压缩一些“三公消费”支出,等等。
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要落实到增加教育投入的具体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