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


用行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27日) 02版

■上接第1版

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绿色农牧业、节水农牧业、效益农牧业,加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打造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品牌;

推进农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转变……

有部署,就有行动。在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双河镇大羊场村党支部书记赫开旺这几天忙得根本顾不上着家。“我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党代会报告里指出,要发展绿色农牧业,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谋,我们村该如何发展才能让乡亲过上好日子。”

一回来,赫开旺就把落实党代会精神变成行动。他把党代会上的材料全部带进村委会会议室,先是自己给乡亲们讲认识,再请专家来指路子,然后带着大家看市场,最后让大家拿主意。增收法子、增效路子就是在大家反复的学习商议和市场考察中确定了。

“大家一致同意在村里建一个150亩的北方精品苗木苗圃。这不,土地平整已经开始啦,等开了春,我们的苗圃就能开始引苗种苗。”指着村头远处空地上忙碌的身影,赫开旺难掩心底的喜悦。

在通辽开鲁县东风镇六合堂村,王继龙去年种红辣椒50亩,收入10余万元。他说:“只要选准方向,科学种植,种田照样挣钱。”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吉尔嘎朗图苏木巴雅尔图嘎查,牧民塔林托亚完成了从传统养羊大户到减羊增牛的转变,出栏60多头牛犊的收入就有27万元。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通过釆取“农户联建”“农企联建”和“企业承建、农民承租”等多种模式,推进设施农业连片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仅去年就建成干召浩彤、城关金榕、八一联丰、乌兰图克中泰4个集中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

从点到面,从乡镇苏木到城镇社区,内蒙古做好民生基础工作,从一件件“小事”“难事”做起,汇聚成一股股暖流,流淌进群众心窝里

“习总书记来家时,我们的‘板夹泥’房只有38平方米。现在,咱住上了新楼房!”阿尔山林区退休职工郭永财和老伴儿冯秀华说起家里的变化喜不自禁,“希望总书记有机会再来大兴安岭,再到我家做客,看看我家的新生活、新变化,看看林区的新环境、新气象。”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都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都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嘱托言犹在耳。

让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内蒙古使命担当,从“保”上见行动。

翻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扎实开展棚户区改造,将进城落户农牧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帮助住房困难家庭逐步实现安居梦”的目标清晰可见。

刚刚过去的2016年,我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23.3万套,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完成32.5万户,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此前,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完成470万平方米房屋征拆任务的实践,形成了“敢啃硬骨头”的北梁棚改精神,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棚改成功经验。

未来5年,内蒙古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和转移接续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机制,稳步提高保障待遇水平。

未来5年,内蒙古将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法律援助体系,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使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得到保障。

未来5年,内蒙古将通过健全完善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为托底、社会福利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把民生保障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

“要切实解决好困难家庭孩子上学问题,决不能让困难家庭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牢记心间,时不我待,让孩子“学有所教”,从“优”上下功夫。

去年,我区提前一年完成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34个旗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职业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步伐加快,《民族教育条例》颁布施行。

对“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举措明确:“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扩大教育开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格局。”

让群众“病有所医”,内蒙古斩钉截铁,从“全”上补差距。

“我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代表。党代会让我跳出专业领域,对健康内蒙古有了更多思考。”在党代会上,潘小平就开始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到自己手中的党代会报告上。

圈圈点点,笔迹颜色各不相同,是他不同时期的认识和思考。“从党代会回来,我一直把这份党代会报告带在身边,有了新想法、新认识就赶紧记上去。”

报告上,“抓好重大疾病防控,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健康环境……”潘小平在这儿用黑笔画了重点,用蓝笔批注着“2015年,乌海市一次疾病普查结果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排在死因的前两位”。他又用红笔醒目地写下“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绝不可掉以轻心”。

针对“优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设”和“重点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制度改革”的表述,潘小平一边标注一边思考。

“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自治区党委“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明确表达。

从上到下,从因户施策到量身定制,内蒙古为脱贫攻坚这个头号民生工程信心满满地列出了时间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迅速推进

“努力为各族群众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作出的重要指示。

如何才能为各族群众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特别是为贫困家庭学生创造条件?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爱军老师,把这份对总书记嘱托的思考带上了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

兴安盟是我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主战场之一。为了助力全盟的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高爱军所在的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做积极尝试。“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制度’给了我深深的启发。用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这种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一定会在精准扶贫中大有作为。”

高爱军把党代会精神带回了学院。“大家觉得,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就是要主动服务大局。学院将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调整设置专业方向。”

现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完成了对全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走访,动员适龄学生来学院学一技之长,部分专业还优先招录贫困家庭学生。截至目前,自治区扶贫办、扶贫基金会和兴安盟盟委行署已经在兴安职业技术学院举办150余期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8万多人次。

对待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这样的务实之举只是我区编织就业创业社会体系的一个“纳米”节点。内蒙古的努力从未停歇,这种努力,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可见一斑。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26.8万人,农牧民转移就业257万人。

这样的喜人态势如何延续?

“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努力使人人都有干事创业、实现梦想的机会”“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用平实的话语和务实的举措作出回答,为全区上下带来万众同心、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心。

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口镇新风村9组,56岁的村民崔秀华早早就把家里过节用的一切收拾妥当。“我是3级残疾,平时干不了重活,家里唯一的自主经济来源就是在自家3亩地的院子里种些菜,拿到集市上去卖,一年下来最多收入两三千块钱。”

现在不同了,崔秀华算起收入账心里乐滋滋的:“去年夏天,咱园子里的菜上了‘网’,一下子就卖了近1万元。”崔秀华所说的“网”是去年阿鲁科尔沁旗试点的电商精准扶贫项目,旗职教中心的老师帮着崔秀华在电商平台上开了个网店。因为她自产自销的蔬菜不上化肥,所以一上平台她就被旗里的一家宾馆选为新鲜蔬菜供应商。双方通过电话沟通信息,宾馆上门取货,崔秀华家园子里的菜比往年多卖了两倍的钱还多。

2016年10月,李纪恒书记在赤峰调研时,听说赤峰隆兴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带动作用,使3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后非常高兴。他说,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崔秀华就是这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直接受益者。她盼着今年自己的菜种好卖好。崔秀华的期盼,正是内蒙古80多万贫困人口的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也不能落。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头号民生工程,是沉甸甸的责任。”针对这个头号民生工程,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因户因人施策,提高脱贫成效。

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网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尽快步入自主发展轨道。

严格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和贫困退出机制,用好考核“指挥棒”,兑现脱贫“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看准了的事情义无反顾,定下来的事情一抓到底。一幅内蒙古民生建设的宏伟蓝图清晰展现——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覆盖城乡、趋于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