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的价值坚守与社会责任 ◎鲍丽丽 |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民族的、世界的角度为当下的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指明了方向,对文艺事业整体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时隔两年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又一次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以“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强调了文化的力量,为新时代文艺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坐标。其实无论哪篇讲话,其主旨都不是单纯的文艺理论问题,而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中国文艺工作的具体化。
不忘初心,高擎旗帜继续前行
文艺批评对照党中央强调的“不忘初心”而言,是要回归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的“为了谁”这个原点。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批评以文艺作品为主要对象,以文艺鉴赏为基础,对文艺现象进行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其根本遵循也必然是马列主义文艺观。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批评与评论应该作为创作的路标,善意地引导并助推创作者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文艺批评的应有之意。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文艺创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兴的传播媒体也已然使传统的文艺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无论从传播的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不可与过去同日而语,且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联系也更加紧密。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文艺界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让人迷茫莫辨。如文艺商品化有了一定的市场,一些人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他们的文艺创作或陷入单纯的市场偏向,或滑向单纯的娱乐取向;同时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众文化诞生与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人风骨、良知与情怀的缺失,忽视了艺术与文化的教化功能。这个时候,文艺批评就应当发挥诤友的作用,体现导向护航的责任。然而,一些文艺批评不仅没有坚守应有的价值立场与道德规范,在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文艺潮流中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为了谁”这个根本原则存在弱化和消解的倾向。当前文艺批评的生态环境所存在的一些弊端,也使文艺批评的良性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文艺批评的导向和目的亦在于此。这与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科学论断是一脉相承的。
不忘职责,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纵观当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艺作品,虽然给予文艺批评家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他们以更加自由的姿态参与文艺批评,但在信息传播的高速覆盖性和巨大影响之下,传统的文艺批评正面临着来自于其他批评样式的冲击。加之经济浪潮的席卷,文艺批评很难独善其身,其学理性、有效性、主体性正逐渐淡化,其应有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职责,并没有充分发挥效用。这或许是当代文艺批评被文学艺术家和读者双重诟病的真正原因。
面对这样的现实,尤其是面对文艺创作的多元化、新趋势,如何提升文艺批评的有效性,是所有批评家应该思考的问题。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无疑能得到这方面的有益启示。“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文艺批评必须牢牢坚持以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和人性良知为底线,以批评的言说方式,指引文艺健康发展的方向,警醒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同时,文艺评论应摆脱现实藩篱的桎梏,消解大家、名家带来的话语权干扰,多听听大众的见解,多观照一些纯粹的声音,还文艺批评一个真正“百家争鸣”的空间。惟其如此,才能构建起真正的文艺批评主体性,让正在消沉的文艺批评回归其应有的角色和职能。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批评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批评家要立足于理性客观的微观思维,从具体的文艺作品本身入手,告诉人们应该肯定什么、赞扬什么,必须反对什么、摒弃什么。社会意识形态赋予文艺批评独特的话语权,其目的在于发挥精神引导功能,做好文艺创作守护者这一角色,重申文艺批评价值追求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也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不忘坚守,崇德尚艺引领风尚
应该说,当下的文艺批评既不缺少围绕社会现实的评论热情,也不缺少宽容包容的评论态度,同时,更不缺少批评方法和话语的借鉴。问题在于,当代文艺批评如果仅仅如此,显然还是不够的。何况真正有效的批评还十分匮乏,真正能够对创作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的批评更是凤毛麟角。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不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是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文艺批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引导文艺创作方向、培育人民健康审美观念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决定了批评家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立足于公正、理性、客观、科学的视角,对文艺作品给予真实的评价和道德维度的评判,提出具有建设性、指导性意义的观点,这才还原了文艺批评的本意。
文艺作品是心灵上的阐释,文艺批评是精神上的对话,文化育人,重在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迎合。有价值的批评在精神层面上的导向价值远远高于作品评鉴的表面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多元文化的今天,文艺批评的价值坚守,不等于崇尚小众的精英文化,抵制大众文化,批评家的社会责任,也不是要扼杀一切评论的渠道和形式。当下批评并不仅仅局限于纸质媒体,新兴的朋友圈、微博、各种论坛、网络留言等都属于评论范畴,这些形式为大众参与评论提供了便捷,但受众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此时就需要批评家的导向作用,引导大众分辨是非黑白,辨别真善美,提升人民的文化修养和整个社会的审美品味。
学深学透讲话精神贵在坚持,需要沉下心来静思践悟。作为文艺工作者,要通过坚定文化自信,抒发文艺理想,时刻把文艺批评的价值坚守与社会责任放在心坎上,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努力在为国家、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系自治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