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坚定理想信念 把握发展大局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6日) 09版

□魏国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对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提出要求:“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发挥党委(党组)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政策水平。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当前,坚定理想信念,带领群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必须深刻认识和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一些重大问题。

学科建设已成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三个代表”理论,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的理论,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等。这些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从政治上坚持住了若干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原则立场,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十分饱满地支撑起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框架。这些原则包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第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第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理论源流立得住

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其理论来源又不止于马克思主义,其中还闪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西方经济学文明成果和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总结的多彩光芒。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三个重大原则: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发展以国有经济为核心的公有制经济;全社会共同富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生动地体现了这三个重大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思想、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始终。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合、和、正”是重要的思想脉络。“合”,包括以父慈子孝为核心,推及兄友弟亲、忠君爱国、朋友义气、人际信义、仁民爱物、顺天应人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圆合结构;“和”,诸如天人合一、神形合一、协和万邦、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观念;“正”,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价值体系和人生追求。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正能量,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如和平发展,和谐社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改革、发展、稳定的动态平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及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下的组织形式、企业构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体现了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

西方主流经济学虽然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但其对市场运行机制探索是十分完整和成熟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指导下,充分借鉴了西方经济学文明成果,诸如资本与劳动边际替代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治理通货膨胀理论、国民经济学理论等,提高了我们认识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能力,丰富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最靠得住的实践来源。

成果反证强有力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十二五”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到2015年达到了67.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50.5%,成为第一大产业;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占世界60%以上;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C919大飞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诺贝尔奖项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均获得重要突破。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令世人瞩目的新步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诸如经济新常态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关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新论断,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论断,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论断,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论断,关于开放发展的新论断,关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新论断,关于国家安全的新论断,无疑是对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新建树、新支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丰富、新发展,是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探索、新贡献。

科学实践要务实

笔者认为,科学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贯彻中央大政方针不可以上下一般“粗”。现在一些地方有一种不好的倾向,由于怕担责,就在语言和文字上搞“文八股”,同样的话从中央讲到乡镇,从厅长讲到科长,上下一般“粗”,而每一个层级的具体落实措施却语焉不详,绕来绕去。这种现象很不好,反映出工作作风问题,需要着力改进。

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把握好“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没有发展,什么也得不到,得到了也守不住。须知,“新发展理念”无论哪一种形态的发展,核心还是发展。没有GDP6%以上的增速,我国将无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抓发展必须要把握好“度”。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生态,这是大局,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但一定要处理好方式、结构、民生、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掌握在力所能及的、可控的、相互促进的范畴之内。

保持发展定力,不为域外噪音所惑。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各方面实力冉冉上升,群众生活过得蒸蒸日上,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和敌对势力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有的明火执仗地围追堵截,更多的是通过文化、生态、气候、生物多样性、贸易壁垒等渗透制约,其目的就是限制中国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抓住机遇,排除万难发展自己。特别是广大基层作为发展的承担者和操作者,应该多一些默默无闻的实干,少一些头脑发热的附和,保持执政者的定力和成熟。

发展要因地制宜,考虑阶段性。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阶段参差不齐,抓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考虑阶段性。要在中央大政方针框架内,通过改革赋予不同地区充分的创新发展空间,让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活力充分涌动,切不可一刀切。

组织容错,干部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强力反腐,党的作风和社会风气有了极大的好转,为干部一心一意干事创业优化了环境,但也出现了个别干部畏首畏尾,不担当、不干事的现象,这是一种变了形的另类腐败,需引起充分重视。要强力推进组织容错纠错机制,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起腰,为不干事又说三道四的干部提个醒。同时,改革干部考核机制,从组织角度推进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干事创业的喜人局面尽快扩大并持续下去。

综上,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学科已然成熟,内容和形式正在被中国且不止于中国的实践所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指引下,我们的“四个自信”必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发展模式必将取得更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