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与应用”——
让旱地种植实现可持续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7日) 15版
李志刚在农田里实地调研。(图片由李志刚本人提供)

1月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又一批在科技创新中作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登上领奖台。

2016年,国家共授予2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

我区一项目成果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我区6家高校和企业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受到表彰。

每项获奖成果都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潜心探索、奋勇攀登的智慧和汗水。本版将陆续刊登部分获奖项目背后科技工作者们的精彩故事,与读者朋友分享,激励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编者

□本报记者 白莲

东北地区(包括东北三省和我区东四盟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供应基地,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种植方式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耕地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土壤耕层变浅,梨底层上升;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农业面源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

可不可以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旱地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既能稳定提高农田生产力、持续提升耕地质量,同时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由中国农业大学领衔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的项目“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与应用”,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内蒙古民族大学是该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李志刚是重要参与者。

耕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耕作制度应建立在合理的生态平衡基础上,这是保证农业持续增产的首要前提。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现有耕地面积约4亿亩,其中70%以上为旱地,“东北地区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与应用”建立了东北地区典型耕作制度模式,为耕作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农业区域性开发、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热点。

“项目围绕种植区划优化、主要作物高产耕层标准及配套耕法、典型区域耕作制度模式构建等重大关键技术难点,在主要类型区开展了为期14年的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李志刚介绍说,团队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

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种植区划的影响,制定了基于气候变化的旱地耕作制度新区划,并提出了相应的产业和优势作物发展战略优先序与技术优先序,为耕作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系统开展了旱地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究,明确了关键技术的作用机理。种植制度方面,从田间作物优化配置入手,确定了不同区域田间作物群体优化配置的具体参数,探明了群体光、热、水和养分高效利用的机理,构建了适合不同区域的资源高效利用型种植制度。养地制度方面,从玉米田高产土壤耕层构建入手,首次提出了白浆土、黑土、棕壤和褐土的高产耕层参数阈值,填补了合理耕层构建参数量化研究上的空白。在土壤耕作制度方面,围绕土壤耕层主要物理指标参数阈值,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土壤耕作方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土壤耕作制度。在施肥制度方面,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平衡入手,围绕耕层主要养分指标参数阈值,确定了主要土壤类型的秸秆最佳还田方式、周期、数量、氮肥配施量、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肥配比量,建立了地力保育型施肥制度;

建立了主要类型区典型耕作制度模式,系统集成了与生态环境相吻合的耕作制度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粮食产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在粮食主产区构建了高产高效型耕作制度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在生态脆弱区构建了资源高效利用型耕作制度模式与配套技术体系,实现了技术的制度化,并在试验示范区广泛应用。

李志刚是作物遗传育种学二级学科带头人,2012、2014、2016年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荣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1年自治区农牧业丰收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还出版了《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东北农作制》等教材和学术专著6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教育厅基金、自治区人才基金等项目,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

目前,李志刚正在带领大豆育种团队,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冲击下一个目标,为杂交大豆早日实现制种产业化,力争为我国的大豆科研生产领先世界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