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7日

【脱贫故事】
杜为海:我的家里也是满满的欢声笑语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7日) 16版
杜为海正在喂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慧玲

“这么多年都盼望能有什么人什么办法帮帮我们,让我们早日脱离贫困线。现在多亏有人帮咱们出主意发展肉驴养殖产业,才实现了脱贫梦。今年这个春节真是过得太开心啦!吃得好,睡得好,我的家里也是满满的欢声笑语。”2月4日,45岁的杜为海这样说。

杜为海是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镇姜家湾村村民,家里3口人,人均耕地5亩,主要种植杂粮豆。光靠种地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家里的开销,尤其女儿还在上大学,这些境况压得杜为海喘不过气来,常常夜不能寐。

“2014、2015年两年靠农业收入人均不足2855元,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2014年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杜为海说,“2016年得到了政府副旗长付强同志的帮扶,付旗长多次来我家,详细了解我家收入情况和主要致贫原因,不停地给我出主意。最后定了让我养殖肉驴的发展计划。”

了解到仅靠微薄的种植收入不能使其实现脱贫,付强帮助杜为海利用本村“三到村三到户”资金帮扶发展肉驴养殖。他家用补贴资金1万元购置了两头肉驴,不足资金由贫困户自筹。通过这些帮扶措施,杜为海家2016年种植收入达到12000元,养殖收入80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2016年末实现了脱贫目标。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家发了驴财,终于睡了个安稳觉。明年还要更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杜为海说。

据了解,巴林左旗在推进产业扶贫中,积极探索将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衔接起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如何受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