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44岁单身汉娶新娘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9日) 13版

□高建祥

正月初四,多伦县大北沟镇大北沟村一组,家家户户贴着红红的对联、挂着大大的灯笼,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沉浸在“年”的氛围中。村子中间的一户人家,门外的大红喜字还没有褪去,又贴上大红对联,尤其显得喜上加喜,红红火火。

这户的主人叫陈月山,过去若有人来到这家串门,很是冷清,但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家中有一位女主人,穿着红红的衣服,端茶、倒水,热情招待着客人。陈月山在一旁笑呵呵的,要多高兴有多高兴。

陈月山今年44岁,以前一直单身。陈月山是个大孝子,正当他20多岁该娶妻成家的时候,父母双双得了重病,瘫痪在床十几年。为了给父母治病,陈月山倾尽家中所有钱财,并借了大笔外债,最终也没能治好父母的病。陈月山的父母离世时,含着眼泪,深感对不起儿子……满身是外债的陈月山,一下子变成了贫困户。

2016年春,多伦县开展精准扶贫,实行科级干部“一对一”结对扶贫。县纪委的一名干部包扶了陈月山。了解了陈月山的实际情况后,帮扶人员为陈月山家修建了院墙,给房屋做了保温、换了窗户。节日里,还给他送去米面。得知陈月山有“瓦工”的特长,帮扶人员替他联系了打工挣钱的地方。去年秋天,利用扶贫资金的支持,又帮助陈月山购买了“摩的”,跑起了生意。看到了希望的陈月山精神焕发,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时候,邻村的刘荣把陈月山的转变看在了眼里,对他产生了好感。在帮扶干部、镇妇联、村党支部和好心的村民撮合下,两人定了终身,并于年前腊月初六举行了结婚典礼。周围的村民羡慕地说:“陈月山搬新家,娶新娘,脱贫的日子喜洋洋。”

偏远乡镇有了消防队

□纪明国

不久前,扎兰屯市成吉思汗、蘑菇气、中和等7个乡镇消防队正式挂牌成立,并配备了一批专业消防设备,这标志着该市偏远乡镇有了专职消防队。

“以前,我们这些地方发生火灾事故,由于路途太远,消防队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也得要1个多小时。现在好了,自己有了消防队,万一发生火灾或者事故,消防队员第一时间就能赶来处置,这真是为农牧民撑起了一把安全‘防护伞’啊!”哈多河镇一位乡镇干部高兴地说。

为增强农村牧区火灾防控能力,保护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扎兰屯市近期投入近200万元,在7个偏远乡镇成立了消防队,同时配备了一批消防器材。这也意味着,该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及农村牧区消防队伍的战斗力,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蔬菜大棚里的新憧憬

□唐树军 马进

春节期间,农村里年味儿浓郁。然而,在喀喇沁旗乃林镇北山根村的蔬菜大棚里,陶永海却一门心思侍弄着蔬菜,过年的一堆事儿全推给了老婆孩子。他指望这2个棚里的蔬菜能在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

笔者一脚踏进陶永海的蔬菜大棚,就见到头上冒着热气的老陶。瞅瞅大棚里,青椒含青吐绿、开花挂果……老陶停下手,脸上挂着笑,一边打开了话匣子:“我2013年建了2个大棚,每个棚花10万多元,当时还挺担心,生怕赔了本。到今年,全部收回成本不算,还有盈余,以后全是赚的。”“今年收成还行吧?”“还行,我这棚里种的辣椒,1斤能卖2块多钱,1个棚就能卖2万到3万块钱。我今年种了2个棚,你算算,至少能收入5万块吧。”

大棚蔬菜种植户张大爷也赶过来插话:“1个大棚相当于过去十几亩地的收入,俺村的人都相中了种大棚。今年大伙又能过个丰收年。”

据了解,乃林镇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抓好抓实,采取入户走访动员、发放明白纸、组织农户外出考察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户调整大玉米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甘苏庙、北山根和他卜营子3个设施农业园区,发展设施农业4000多亩,棚菜年销售收入达到8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