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换思路 创新业 齐发力 奔小康
新家园里喜事多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9日) 13版

□潘生富

鸡年新春来临,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精准扶贫接连传出喜讯。该县17个贫困嘎查村、分场退出了贫困,许多贫困农牧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土房村变成了砖房村

过新年、住新房,是村民杨田斌老大爷这辈子最高兴的事了。天刚亮,他就开始打扫门前卫生。活了70多岁,杨田斌说,自己没有住过这么好的房子,而且没有花1分钱,高兴得他不知该干什么好,院落已经很干净了,他还是扫了又扫。

杨田斌是渡口镇北柳子自然村的农民。该村离黄河很近,河水的渗透使土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是全县最贫困的自然村之一,村民们都住着破旧的土房。

2016年6月,该村实施异地扶贫搬迁项目,“拆土房,建砖房”,总投资800多万元,建成房屋32套。崭新的小油路两侧,整齐坐落着一排排砖瓦房。贫困农民终于过上了“挪穷窝、拔穷根、奔小康”的新生活。

早熟蜜瓜变成了“金疙瘩”

磴口县在上世纪90年代曾被国务院特产办命名为“华莱士蜜瓜之乡”,使华莱士瓜享誉区内外。而今,早熟的华莱士瓜又变成了精准扶贫的“金疙瘩”。

65岁的杨治安是渡口镇二道渠社的贫困户,妻子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靠他种植10多亩薄田维持生计,亩均收入不足1000元。2016年,渡口镇把大棚早熟蜜瓜种植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在二道渠社示范实施,按照每亩5500元的标准对大棚种植户给予资金补助。在扶贫干部的动员下,杨治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了3亩,没想到,3棚蜜瓜亩均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2016年,全县早熟大棚蜜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亩,产品远销呼市、包头及北京等地区。

臭水坑变成了“金马湖”

隆盛合镇海子沿村有个方圆1公里的臭水坑,人们称它为小海子,海子沿村因它而得名。在旅游扶贫中,隆盛合镇引进一家企业对其进行开发,臭水坑变身为“金马湖”,在2016年还举办了盛大的垂钓比赛,游客如云。

该镇依托金马湖建设了“金马渔村”,一期建成34户,已入住21户,其中6户经营“农家乐”,1户超市,已帮助14个贫困人口在景区实现就业,下一步将再安排50个贫困人口就业。

汤红霞是海子沿村三组的农民,过去因土地盐碱化,收入微薄。她入住“金马渔村”后,在2016年7月中旬开了一家农家乐餐馆,餐馆平均每天都有一到两桌客人,一个旅游季下来,仅此一项就能增收5万多元。

现在,磴口县在4个旅游区设置了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了农家乐、牧户游、果蔬采摘乡村旅游等项目,全县有286户、5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吃上了旅游饭。

扶贫干部比亲人还亲

家住巴彦高勒镇南粮台村的杨文忠老汉有心脏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还侍奉着2位80多岁的老人。妻子一个人打理着13亩地,全年的毛收入只有1万多块钱。没想到,精准扶贫让他们一家改变了现状。

那一天,磴口县县长樊文来到杨文忠家,和他商谈了养羊扶贫的事。过几天,杨老汉的院子里就来了送砖、送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车,包扶工作团成员单位筹资的1.6万元也到了位,占地200平方米的标准化圈舍就在杨老汉家开了工。

圈舍建好后,樊县长给杨文忠送来1只种公羊和9只基础母羊,这是他自己出资1.1万元,专为杨文忠家购买的。杨老汉的心忽的一下就热了,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樊县长真是比亲人还亲”!

在磴口县,扶贫干部为贫困户送米送面送油,送衣送被送现金,好事多得数不清。干部心中有爱,群众心中有情,扶贫才能落到实处,干到一起。

让每个贫困孩子都能上学

2016年8月,开学前夕,刚考上大学的李小龙正为上学的费用发愁。磴口县委书记李建军来到他家,送来了上学的费用,感动得一家人热泪盈眶。

近年来,磴口县委政府把教育看作关乎祖国未来的千秋大业,建立健全教育扶贫机制,对在县内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中小学生,除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之外,县财政再给予高中生每人每年1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125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的交通和生活补贴。对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就读中职的在校生,每人每年再发放1500元扶贫“雨露计划”救助金。将被录取到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学生全部纳入到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金融扶贫贷款范围,享受6000元到8000元的贴息金融扶贫贷款。低保家庭考上大学的孩子,专科资助30000元、本科资助40000元,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

让贫困农牧民受益的好事不止这些,还有金融扶贫、医疗救助扶贫等等,单说社会保障扶贫,就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兜了底。截至目前,磴口县有4216人实现精准脱贫,全县贫困人口发生率由7.8%降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