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冰天雪地里的春天
——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观摩侧记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9日) 01版
“天天那达慕”实景演出火热进行。本报记者 王磊 王鹏 摄
独具特色的鄂伦春族服饰表演。本报记者 李新军 王鹏 王磊 摄

□本报记者 赵丹

烈烈的北风鼓荡着旗幡,圣洁的白雪覆盖着草原。新春伊始,依然是冰天雪地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来了一拨尊贵的客人。

2月8日,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在呼伦贝尔召开。观摩团成员从国家部委领导、自治区领导到各盟市负责人,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负责人、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到旅游业界精英都齐聚呼伦贝尔,先后观摩了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景区、伊和乌拉驿站等景点,共同感受这片神奇土地发展旅游业的激情。

在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景区,伴随着激昂的《万马奔腾》乐曲,身着节日盛装的牧民骑着马和骆驼先后入场进行表演。民族歌舞表演让现场沸腾起来:布里亚特蒙古族的陶日古特舞,达斡尔族的鲁日格勒,俄罗斯族的民间舞蹈……

“天天那达慕”实景演出点燃了观摩团的激情。观摩团成员纷纷感叹:“处处可见原生态,时时都有民族风。”为了推进冬季旅游业发展,该景区推出了搏克、射箭、马拉爬犁、雪地摩托等冬季冰雪民俗体验活动。

呼伦贝尔市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全力实施旅游业优先发展战略。充满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和精彩的表演,带给观摩团成员的不仅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更多的是思想冲击。

来自二连浩特的观摩团成员萨仁其木格说,呼伦贝尔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全域旅游具有大视野的规划,通过“旅游+”推动了旅游业发展,找到了一把破解冬季旅游发展的钥匙。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没有刻意的造景,感觉很受益。”一位来自巴彦淖尔市的观摩团成员发出赞叹。

2016年,呼伦贝尔打造冬季旅游品牌,推出了中国冷极节、中国民族摄影节、冰雪那达慕等一系列旅游活动。14个旗市区首度实现了全域开发打造冬季旅游线路产品,一地一品、一地一特色,全区域、原生态、多民俗的旅游新格局正在形成。

这个冬天,牧民巴图苏和经营的“游牧人家”接待游客比去年增加了200人。这个冬天,呼伦贝尔大雪原“冷资源”变成了“热产业”,破解了冬季旅游发展瓶颈,点燃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激情,一冷一热,充满了辩证。

呼伦贝尔大雪原的精彩让观摩团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大家一路走一路看,边思边议。

在去满洲里的路上,观摩团路过呼伦贝尔第16号伊和乌拉驿站。蒙古包式圆形穹顶的驿站,有标准化水冲式厕所、小型超市、茶歇、观景台和民族文化展示。目前,呼伦贝尔市在4条精品线路上建设了20个旅游服务驿站,累计投入5565万元。如今,在“呼伦贝尔”这块金字招牌下的雪原,即使在极寒的冬季,依然是很多人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在满洲里,套娃酒店、套娃体验馆、俄罗斯民俗体验馆和俄罗斯面包房,让观摩团领略了浓烈的异域风情。

刚刚过去的冬天,是内蒙古旅游业认真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首个机遇期,也是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品牌的第一场攻坚战。而此时,呼伦贝尔大雪原的皑皑白雪之下,已经涌动阵阵春意。在祖国正北方这片壮美草原,内蒙古旅游业将注定要开启一段非凡之旅。

来内蒙古吧,你看到的不止是最美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