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到呼伦贝尔看中国最美冬天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9日) 01版

□本报记者 李玉琢

这个冬天,旅游把呼伦贝尔这片冰天雪地搅得火热。

从去年11月初扎兰屯金龙山滑雪节开始,呼伦贝尔就拉开了冬季旅游的大幕。

这之后,牙克石凤凰山开雪节、鄂伦春冰雪伊萨仁、中国民族摄影节、中国冰雪那达慕、中国冷极节、满洲里中俄蒙国际冰雪节等20多项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节庆活动,在呼伦贝尔千里雪原交替演绎最美的冰雪故事。

来自重庆的旅游农业开发公司老板赵宏微,今年带着家人在呼伦贝尔过了一个别样的春节:“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情,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国最美的冬天!”

呼伦贝尔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悠久深厚,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呼伦贝尔”已经成为草原旅游的“金字招牌”。呼伦贝尔草原森林的辽阔壮美,为世人所惊叹向往,夏季游人如织;冬日里呼伦贝尔的寒冷,也让很多人闻之却步,之前千里雪原游人寥寥。事实上,冬日里的大草原洗尽铅华,银装素裹,着实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最美的夏季在呼伦贝尔,最纯粹最绵长的冬季也在呼伦贝尔。呼伦贝尔冬季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可替代。

冰雪景观丰富独特。呼伦贝尔大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草原,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素有中国最美草原之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是中国最大的亚寒带原始森林,有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有7个月的漫长冬季,茫茫林海雪原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呼伦贝尔丰富、独特而多样的冰雪景观。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呼伦贝尔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厄鲁特蒙古族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内蒙古游牧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呼伦贝尔大地上聚居着42个民族,特别是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和俄罗斯族,民俗文化原始奇异、独具魅力,大民俗是呼伦贝尔旅游资源的灵魂。

毗邻俄蒙异域风情。呼伦贝尔有长达1723公里的边境线和8个国家级口岸,毗邻俄罗斯、蒙古国,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出激情的火花。三国文化在这里共融、共处,许多民族又是跨境居住的民族,山水相连、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人脉相亲。在呼伦贝尔旅游,不仅可以欣赏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还可以领略到特色鲜明的异国风情。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冰雪资源等优势,推进四季旅游均衡发展,大力推动冬季旅游深度破题。

呼伦贝尔以“冰雪那达慕”为主题,将冰雪与民俗、传统竞技与现代文体赛事以及中西方文化等完美融合,举办了中国冰雪那达慕、中国冷极节、中俄蒙选美大赛等系列主题活动。全市着力打造了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牙克石凤凰山庄滑雪场、海拉尔东山滑雪场等滑雪基地和呼和诺尔景区、敖鲁古雅景区、家庭接待户等民族文化体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为了强化宣传促销,呼伦贝尔市设计制作了冬季旅游宣传手册和冬季旅游宣传片,制定了冬季旅游专列、包机及旅行社促销补贴办法,建立起冬季旅游品质保障联盟,营造出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随着2016年央视春晚的播出,作为当年春晚北方分会场的呼伦贝尔掀起了新一轮冬季旅游热潮。2015至2016冬季,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12.69万人次,同比增长10.2%;旅游收入62.91亿元,同比增长20.1%。■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