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飞播洒绿490万亩荒漠 开栏的话 |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区全面推进绿色化发展,生态建设以每年超过1000万亩的速度向前推进,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双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为了集中展示全区各地治沙防沙的典型经验,宣传弘扬奋战在一线的治沙英雄,本报即日相继推出《锁黄沙 添新绿》和《绿色力量 胡杨精神》专栏,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施佳丽
在通往阿拉善左旗道路两边的戈壁滩上,灌木丛虽已凋零,但一丛接着一丛的蔓延态势依稀可见春暖花开时的繁茂。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隔着公路遥遥相望,这些草丛和灌木俨然成为一道阻止沙漠前进的屏障,当地人称之为“飞播造林区”。
这也是王晓东每日必来的地方。随手扶正倾斜的护栏、跟在岗的护林员聊聊天……从他参加工作至今,一直都在跟飞播打交道。作为阿拉善盟林业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望着这片飞播造林区,不禁感叹道:“这么多年总算没白干,老乡们也不用被沙子追着跑了。”
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平均不足100毫米,蒸发量高达3000多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阿拉善左旗特殊的生态环境。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人为活动加剧和过度放牧、樵采,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使阿拉善的沙漠化趋势逐年加重。这里一度被列为全国生态重灾区之一,虽然人工造林初见成效,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但沙漠治理的速度还是滞后于恶化扩张的速度。针对这种情况,旗委政府启动了飞播造林实验项目。
家住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的牧民那仁夫说:“八十年代我家周围颜色是以黄色为主的,到了九十年代黄沙逐渐淹没了我的羊圈、住房,牲口能吃到的草几乎没了,我离开了家乡外出打工。■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