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羊价低?不怕!我们有招儿”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4日) 16版

□本报记者 张慧玲

“赛努。”(蒙古语,你好)。

“其赛努。” (蒙古语,你好)。

正月十三,刚一见面,牧民巴图一家就热情洋溢地将记者迎进了暖和的家里。一看到炕桌上的炒米、奶茶、手抓肉,就知道巴图家的日子是蒸蒸日上。

“别看这两年羊价低迷,我们这儿的农牧民不用担心,因为我们有招儿。”巴图故作神秘般地说。

巴图一家是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巴音嘎查的牧民。去年,整个嘎查养羊的牧民都挣了钱,巴图家养羊的收入有100多万。

“要说这秘诀也很简单,就是种羊合作技术。”巴图介绍说,种羊合作技术是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专门为农牧民提供的一项技术,既保障了农牧民的利益,又提升了羊价低迷的市场行情下农牧民养羊的积极性。

巴音嘎查自然条件差,常年多风少雨,传统的畜牧方式加剧了草场退化。加之本地羊市场竞争力弱、效益差,一年到头,牧民费了大把力气,收入却很低。面对这种情况,嘎查党支部于2006年与赛诺羊业公司搞合作养牧,开展了杜泊肉羊与本地羊的杂交实验,培育出了出栏快、产肉多、肉质好、肉价高的杜蒙杂交肉羊舍饲新品种。对比下来,每只杂交肉羊比普通羊增收180多元。

2011年,全嘎查317户养殖户全部加入了杜蒙羊的养殖生产,并成立了四子王旗杜蒙肉羊养殖联合社,实行“公司+支部+合作社+党员+牧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扩大规模。现在,联合社辐射带动了周边3个苏木的杜蒙肉羊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从2011年至今,联合社除与西贝餐饮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外,还为新疆、贵州、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每年提供9万只种羊,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芝麻开花节节高。2015年,乌兰察布市农业综合开发办产业化项目下拨700万元资金、赛诺草原羊业公司配套800万共1500万元用以发展农牧民养羊项目,并成立了赛诺科技服务站。自此,当地农牧民的福音接踵而至。

“近两年,内蒙古的羊肉价格一直比较低迷,与进口羊肉的比拼中一直处于劣势,养羊赚不了钱。为什么养羊不赚钱?一个是品种没有得到改良,一个是没有好的养殖模式,没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强一语道破天机:“为什么我们的养殖户能在羊价低迷时还赚到上百万?因为我们每一个环节都为农牧民赚钱做好了铺垫。”

高强介绍说,首先企业给农牧民提供优质种羊胚胎,2016年赛诺草原羊业提供了30万个优质种羊胚胎用于肉羊和奶山羊的生产。第二是提供农牧民买得起的种羊。纯种杜泊羊1.2万元一只,他们6000元就卖给了农牧民。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每只进口种羊还给农牧民国内繁育补贴2000元,其他补贴3600元。这样算下来,农牧民只需自筹2400元就可以买到一只优质种羊。如果牧民没钱,还可以零首付买种羊,企业负责联系银行和担保公司。第三是教会农牧民相应的技术。农牧民有了种羊以后,要教会他们人工授精技术以及如何让羊长大的技术。这个过程中,公司的技术人员是跟踪式蹲点服务。最后一个就是保价回收,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3元的价格回收肉羊,每只羊农牧民能多收入200多元。

此外,牧民还采取冬季舍饲,夏季全天放牧的生产方式。以草定畜,划区轮牧,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我们希望更多的农牧民通过这个模式跳出羊价低迷的藩篱。”高强说。

让农牧民分享到 更多产业利润

□本报记者 李文明

赛诺羊业以农牧民的需求为中心,为农牧民提供优质的种羊,让农牧民买得起并学会高效率使用种羊和科学饲养,最终高价回收杂交肉羊。这种农牧民与企业深度利益联结的机制既稳定了企业的羊源,也为高品质羊肉产品的生产加工提供了完善的上游环节,实现了双赢。

农牧民在产业化链条各环节中处在最底端,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受到伤害最大的往往是农牧民。这两年,受多重因素影响,羊肉价格低迷。加之我区肉羊养殖总体上以散户养殖为主,管理粗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牧民养殖户收益明显缩水。加快农牧民与企业建立互信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牧民也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获得部分利益,帮助他们更多地分享产业利润效益,是保障农牧民增收的长效措施。农牧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需理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民等各方利益关系,确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均担机制,建立多方满意、互利互惠的利益联结综合体,共同抵御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