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达茂旗:探索旅游发展新路径 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7日) 06版
美丽的百灵庙镇。

□秦肃

中国哈撒儿祭祀文化之乡、中国楚拉嘎好来宝之乡,取得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永久举办地权,自驾达茂旅游线路被评为2014“美丽中国”主题旅游十佳线路……近几年,在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达茂旗立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确立了“旅游带动”战略思路,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旗”为抓手,以草原旅游为主打资源,大力发展自驾游、边境游、乡村牧区游,实现旅游产业经济最大化。

2016年,达茂旗全域旅游创建成效显著,建成旅游大数据中心,组建“1+3”旅游综合执法机构,各景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域旅游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智能化管理走在自治区前列;同时,第四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带动游客接待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16年,达茂旗共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10.5亿元,旅游业已然成为全旗的新型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达茂旗围绕全域旅游启动编制《达茂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针对全旗12个苏木乡镇的不同实际,分别制定各地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了一环和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达茂旗按照自驾游线路规划,串联全旗景点景区,突出英雄草原、农家体验、边关风情、游牧文化等诸多内涵。23个自驾游营地根据地区差异化进行打造运作,牧区突出蒙古风情,农区体现地方农家特色,让广大农牧民依托旅游线路经营农牧家乐,从而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通过“互联网+旅游服务”、“互联网+草原特产营销”方式,建设数据中心、启动智慧旅游,也是达茂旗打造全域旅游一项全新的尝试。目前,达茂旗在希拉穆仁镇建立的内蒙古诗画草原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是达茂旗首家从事集电商平台研发、服务、培训、互联网产业为一体的科技企业,同时也负责达茂旗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的日常运营,通过数据分析,更好地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数据支撑。

在推动转型的过程中,达茂旗大力整合资源,着力构建达茂大旅游景区,搭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高端平台,让老百姓登上了国家级舞台。从2013年起,4年的探索表明,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达茂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最佳平台,实现了促经济转型、促民族团结、促文化繁荣、促生态保护、促社会和谐、促农牧民增收等多赢目标,成为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活动的成功示范。

2017年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关键一年,按照全域旅游建设的要求,达茂旗将继续加大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以创建A级景区为目标带动景区及其周边协调发展,积极开展希拉穆仁旅游区和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4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以及哈萨尔景区、满都拉口岸、吉穆斯泰3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推进四国风情街、生态园、敖伦苏木古城风情园建设,力争年内投入运营,实现旅游景区景点内外的提档升级和区域资源的有机整合。

推进“厕所革命”,实现达茂旗全域旅游区域水冲、环保厕所全覆盖,继续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实现重点景区、重要旅游线路节点标示标牌数量充足并达到标准要求;增强12个苏木乡镇游客服务中心功能,完善百灵庙游客服务中心、希拉穆仁游客服务中心、满都拉口岸游客服务中心和娜仁陶海(阳湾)旅游服务中心设施,发挥联动机制,最大程度为游客服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等新业态,建成特色景观示范村30个,带动新建300家农牧家乐。通过对区域内旅游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逐步实现以旅游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新模式。

今年达茂旗还计划投资4.7亿元,实施包括吉穆斯泰旅游区建设项目、希拉穆仁综合提档升级工程、“漠南传奇”草原大型剧目、中蒙满都拉口岸旅游合作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百灵那达慕文化产业园提档升级工程、红色旅游基地建设项目、哈萨尔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茂乡村体验游共9个项目,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一体化进程。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今,旅游业已成为调整达茂旗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成为实现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成为推动全旗未来发展的一支新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