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先士卒带兵人 ——记呼和浩特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支队长杨文军 |
“不要小看细化战训内容这点儿小事儿,做细致做准确,战士们熟能生巧,运用自如,在火场上、救援中能发挥更大作用。所以说,一项训练内容连着大人命,关系着战斗的成败。”杨文军说。
杨文军提出指导意见后,又打开柜子,把自己多年战训工作中收集的资料交到战训科参谋手上,让大家做参考依据。
“杨副支队长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要求我们做好的事情,他首先自己做到做好。他把多年积累的经验教给我们,我们省去了很多摸索的过程,学得更快,总之就是跟着他干活儿,有劲头。”战训科赵彬说。
3月10日下午2点30分,呼和浩特市公安消防支队副支队长杨文军已经在单位指导战训部门工作,一席话让大家心服口服。
杨文军1987年入伍,在内蒙古消防部队工作30年。当战士时,他是个好兵,苦练业务,能力突出;当指挥员后,他是个好领导,有危险他先上,身先士卒,爱兵如子,训练有方,他带出的尖兵在内蒙古消防队伍里是顶梁柱。他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
冲锋在前的战斗员
杨文军穿越火场多年,经历过数千次的恶战险情,最难忘的就是2009年4月8日,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工业新区的伊泰煤制油有限公司储油罐区发生的那场大火。
接到出警命令的杨文军第一时间乘坐玉泉一中队消防车赶往现场。途中,他及时与指挥中心联系,合理调派增援力量到达现场后,按照指挥部命令,部署完增援的所属部队后,由他带领2名攻坚队员组成侦查小分队,深入熊熊燃烧的油罐区,寻找最佳灭火阵地。
当时,两个油罐大火燃烧猛烈,现场情况危急万分。“高温烟雾弥漫,当时没有时间顾及这些,满脑子想的就是赶紧找到最佳阵地,赶紧控制火势,时间就是生命。”身经百战的杨文军,描述危急火情有条不紊,淡然自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们几经周折辗转,才找到一处距离火场核心区较近的地方,可就在他们全神贯注铺设水带之际,油罐突然发生爆燃,杨文军带领2名队员没有丝毫畏惧,沉着冷静,继续铺设水带干线,与火魔开展搏斗,经过8个小时的生死鏖战,他带领的攻坚队有效堵截了火势蔓延,成功保住了毗邻油罐,消除了更大的危险。
不怕吗?事后,人们问他。“身处那种危急情况,没有想过个人安危,我只是想到自己就是一名消防员,肩负职责,要以最小代价灭火保平安,一定要服从指挥,坚决完成任务。”杨文军说。
这几年,杨文军带着战士出生入死火场数千次,或许更多,没有让一个战士受伤、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每次出火场,他总是进入火场内部的第一人,他要把情况基本摸清,再排兵布阵,他要把安全留给自己的兵。他严格要求战士,训练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把平时的严格训练和战时经验相结合,总结出很多条理论和实战经验。杨文军说:“要把这些救命的经验传给基层官兵,让他们在实战中继续完善,为内蒙古的消防事业作出贡献。”
火眼金睛的带兵人
“火场和救援现场就是战场,考验指挥员的谋略和智慧,消防尖兵的领悟和配合,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个带兵人,一定要选出好兵、尖兵。”杨文军说。
从1994年至今,杨文军一直负责管兵带兵,什么兵有潜力,是尖兵的苗子,经他手一过,就没有走眼的。大家都说他长了一双选兵带兵的火眼金睛。
他笑着说:“哪有那么神,只不过是用点心下辛苦罢了。”2009年,他在武川带兵时,新兵6点半起床,他6点起床,与战士一起吃住行。什么兵该磨练心智,什么兵该以思想教育为主,什么兵该鼓励批评兼顾。交流心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谈起练兵,他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曾经带过一个调皮兵叫张苏,张苏当时在呼和浩特市公安消防支队原四中队,因为不服从部队管理,经常打架、偷跑,几乎所有的中队都不愿意接收他。杨文军听说后,经常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没有批评也没有指责,像一个兄长对待自己的弟弟,张苏渐渐向杨文军敞开心扉,从家庭聊到部队,从童年聊到目前的生活,聊到以后的发展。张苏自己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慢慢转变自己的言行,直至成长为一名消防骨干,晋升到四级警士长。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他面对高度震后腐烂的尸体,不退缩,勇挑重担,荣立了二等功。在每次的灭火救援中,他从没有退缩过。
“好多刚入伍的新兵看似调皮捣蛋,其实潜力巨大,及时加以引导,他们都是好兵苗子。”杨文军说到他带出的好兵,满眼流露着赞叹,“像特勤一中队中队长田野,特勤二中队中队长张博,特勤三中队中队长宋杰,当年都是有个性的人。我们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经过历练,他们都成长为果敢英勇的消防强兵。多少次面对情况复杂多变的火场,他们沉着镇定,审时度势,精准分析,制定施救方案,坚守危险,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任务。”
说到底,想带出好兵,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杨文军带兵就要跟着战士一起训练。他自己做得到,战士们心里佩服,他指向哪里,打到哪里。
“带兵就是带队伍,带风气。所以树榜样抓先进是第一要务。”杨文军说,2007年4月份,杨文军碰到了最棘手的一个中队——呼和浩特市公安消防支队四中队,当时该队伍管理涣散,没有精气神。杨文军用了一年时间,通过建立骨干制度,发挥骨干带动作用,后来就住在四中队楼上,监督管理队伍,功夫没有白下的,一年以后,四中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变成了指到哪里打到哪里的好中队。
这些年,为了工作,他舍弃了很多。“父母跟前没有尽孝,妻子生病没有照顾,孩子的成长关注不及。”谈到这些,杨文军愧疚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没有办法,我是部队的人,部队交付我的任务,我就该尽责尽心。家里事再大也是小事,部队事再小也是大事。”
杨文军就是这么一个爱队如家,爱兵如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