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7日


作家与作品谁更重要?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7日) 09版

□孙贵颂

今年是鸡年,赶个时髦,就来谈谈作家与鸡。

钱钟书先生是当代大师。他曾被吴宓先生目为“人中之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目的有二:一是登攀长城,二是拜见钱钟书。一次,有位英国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比喻既有钱氏的幽默特点,道理又十分浅显易懂。钱先生把自己比喻成一只母鸡,他所写的作品无疑就是鸡蛋。他劝那位女士,你只看作品就可以了,至于鸡长得什么样,与作品没有关系。

按说,作家奉献给读者的,第一是作品,第二是作品,第三不用说,还是作品。然而世道逐渐在变,如今某些作家出场,不是先亮作品,而是先展颜值。精挑细选的照片美丽又大方,字斟句酌的介绍耀眼又闪亮。那介绍不是百八十字,而是几百甚至上千字,又是高层会员,又是多次获奖,又是影响巨大,又是声名远播……然后附上一篇千字文,就匆匆打住。这不是明摆着让读者先看“鸡”,再吃“蛋”么?

作家明明是靠作品吃饭,却偏要拿颜值炫耀,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表现。

作家当然也得注意一下形象。如今是开放时代,作家的出场机会多有。一些著名作家,经常出入作品发布会、作品研讨会、作家访谈会,上电视,上报纸,既能说,又会道。模样太差,衣着不整,也对不起读者与观众,给作家形象抹黑。所以注意适当包装,确有必要。

但作家毕竟不是电影、电视明星,不是戏剧、舞蹈演员。作家的强项不是脸,不是腿,而是脑和手。

更何况,作家的颜值根本不能与明星相比。明星因为主要靠面孔、形体吃饭,所以就在容颜、身材上用功最勤,整容、抽脂、卸骨、健身,无所不用其极。而作家,劳动内容与性质不同,无需在那些方面下足力气(再说也没有那么多的钞票和时间啊)。长相不求过硬,只求过得去,也就可以了。就像播音员或配音演员,听众最在乎的是其声音,至于高矮胖瘦,嘴阔眼大,与水平高低关联不大。

想起了宁泽涛。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宁泽涛以47秒70的成绩赢得金牌,不仅刷新了男子100米自由泳的亚运会纪录,而且成为首位游进48秒的亚洲人。由于他超凡的实力和出色的长相,令其拥有了众多粉丝特别是女粉丝。宁泽涛被封为男神,被称为“小鲜肉”。媒体称之为“时尚界中最会游泳的,游泳界中最像超模的”。还有人说他:“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选择靠才华!” 溢美之词数不胜数,广告合同纷至沓来。然而在去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宁泽涛的个人项目低迷,集体项目又因队友犯规而无成绩,他的身价顿时暴跌。商家考虑的是商业价值,看重的是你下的那个“蛋”是不是足够大,是金蛋还是银蛋,至于“鸡”长得什么样,就成了退而求其次的问题。

我曾十分佩服西部一位著名作家的作品,以至于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在梦中,那人长得高大帅气,谈吐高雅。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真的见到了这位偶像。孰料,其人长得个头矮小,相貌平平,令我大失所望。当时想,这么一副皮囊,居然写出如此锦绣文章,反差实在太大了。甚至有些后悔,假如没有这次相见,这位大作家在我脑海中的印象该是多么美好。

由此看来,作家还是潜心为文,埋头创作,多出精品,多产好“蛋”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