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中国鸡的起源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30日) 10版

鸡年,关于鸡的话题多起来了。

作为六畜之一的鸡,它的驯化起源似乎最清晰可辨。然而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不少争议,其中一则与大名鼎鼎的达尔文有关。

家鸡起源于红色原鸡

“马、牛、羊、鸡、犬、豕”,是中国人通常所说的六畜。比起其它五畜,鸡的驯化起源是最清晰可辨的。

比如,在我国云南、广西至今还分布着大量的野生红色原鸡。由于原鸡的啼叫声和云南当地居民“茶花两朵”的语音相似,所以云南当地百姓又叫它“茶花鸡”。原鸡繁殖期间,经常跑到山寨的家鸡群中,与家鸡交配,这充分说明原鸡易于捕获和驯养,也充分说明了家鸡的驯化来源。

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提出,家鸡是从红色原鸡进化而来的。

红色原鸡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岛屿以及中国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出没于海拔千米以下的深山丛林,在稀疏混交林或灌木林中常有红色原鸡的踪迹,它们依靠采食昆虫和草籽生存。红色原鸡体型外貌和生长习性几乎与家鸡完全相同,但娇小玲珑,羽毛鲜艳,翅大善飞。雄鸡啼声洪亮,生性好斗,体型比它大一两倍的斗鸡也常常是它嘴下的败兵。在我国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原鸡在靠近村寨处常与家鸡混在一起嬉戏觅食,或与家鸡杂交婚配;但夜晚仍要飞至树上栖息。

原鸡只在3月至5月繁殖季节产卵,一般产4至8枚,多的可达15枚。用原鸡卵孵化的雏鸡,能和家鸡一样生活,但如管教不严,野性发作时仍会逃逸到山林中去。

中国鸡来自印度?

关于家鸡的起源,以前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我国的家鸡是由印度传来的。

循其根源,这种说法也是由达尔文首先提出的。达尔文1868年在一部名叫《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著作中写道:“印度鸡的被家养,是在《玛奴法典》完成的时候,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不过也有人认为只在公元前800年。”在这本书的另一个地方,达尔文又称根据《中国百科全书》写道:“鸡是西方的动物,是在公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的。”

达尔文这里的说法本身就有很多混乱之处。他所根据的《中国百科全书》,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并没有在他的书中提出,只是说这部书是在1609年印出的,而在书里的另一个地方又说是在1596年出版的。

我国学者张仲葛先生进行了查核,发现《本草纲目》是在1596年出版的,而在1609年发表的比较著名的中国类书,只有《三才图会》。张仲葛查看过《本草纲目》,其中并无上述的记载。至于《三才图会》,在这部书第13函第1卷第10页上,有下列一段关于鸡的说明:

“鸡有蜀鲁荆越诸种。越鸡小,蜀鸡大,鲁鸡又其大者,旧说日中有鸡。鸡西方之物,大明生于东,故鸡入之。”

张仲葛认为,这里所说的“西方”,显然是指“蜀”“荆”等地,就是中国的西部;“大明生于东”,说的是在“大明”年间(“大明”是在南北朝宋武帝时代,约在公元420—479年之间),才引至中国的东部。

事实上,这句话本身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史料有明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东部养鸡事业就已十分发达。吴国国王夫差在江苏吴县曾筑3个周围10多里的城专门养鸡,后来越国国王勾践也曾大量养鸡,秦汉时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产鸭种和鸡种。

因此,达尔文根据《三才图会》中所提的一句毫无科学依据的话,解释为鸡是中国以西地区(指印度)的产物,在公元前1400年的一个王朝时代引进到东方(指中国),这显然完全出于曲解,不足为凭。

鸡犬之声相闻,久已有之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和史前文化遗址发掘出来的遗物证明,家鸡并不是由一个驯化中心,而是由居住在亚洲的各民族先后驯养而成的。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亚洲的家鸡从西亚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引进英伦三岛,后来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家禽。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白人移民带去了家鸡,在不太长的时期里传播到南北美洲。现今世界各地的家鸡几乎都有亚洲鸡的血缘。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遗址中,常伴有大量的被食用的鸡骨及其随葬品,尚不能确认是原鸡还是家鸡。但考古学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均发掘出家鸡骨骼。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在云南、甘肃、辽宁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鸡骨以及陶鸡工艺品,表明我国南北广大地区已经普遍饲养家鸡。

距今3000多年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鸡的象形文字。古篆文把“奚”和“佳”二字联在一起,而古鸡字从“奚”,表示由“爪”和“系”二字上下相叠而成,象征鸡爪用绳子拴着,以防飞逸。

周朝《诗经》讲到鸡不只一处,其中以《诗经·鸡鸣篇》为最早(约公元前11世纪)。东周战国时期设有“鸡人”(官制名),来司祭祀。由上所述,可知鸡的驯化在我国至少已有3千多年的历史。

根据近代发掘出的文物和古籍记载,在殷商时代,鸡已经是农家普遍豢养的家禽。《周礼·夏官》职方氏说,当时我国东南部的扬州、南部的荆州、中原的豫州、淮北的青州,以及山东的兖州,是主要养鸡的地区。《道德经》描述原始社会村落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越绝书》说东周时越王勾践在锡南山辟有“鸡山”,吴王在姑苏楼门外建有“鸡坡”。这都表明我国在公元前4至5世纪已有规模很大的养鸡场。

从“鸡栖于埘”到圈养

汉代统治者重视发展畜牧业,提倡养鸡。龚遂做渤海太守时,鼓励农民每户养5只母鸡和2头母猪。黄霸任颍川太守时,规定所有大小地方官吏必须饲鸡养猪;僮仲任南阳县令时,也规定农民每户养4只母鸡和1头母猪。据《西京杂记》记述,汉人元理为其友人陈广汉计算家产,其中有“鸡将5万雏”。这个大地主拥有的鸡群可谓大矣!考古学家发掘的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古墓的随葬品中,都有大量的鸡骨、陶鸡和鸡舍模型,以及鸡的形态各异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品,表明家鸡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人刘向著的《列仙传》中,记载了一则祝翁养鸡致富的故事。说的是河南偃师农民祝家祖孙数代人养鸡百余年,“卖鸡及子得千万钱”。祝翁成为养鸡致富的典型。时人尊称他为祝鸡翁,甚至把他当作“神仙”。

“鸡栖于埘”或“暮栖于树”的放养法是汉代以前的养鸡方式。前者是在土墙上凿洞为鸡作巢,后者是鸡飞到树上过夜;任鸡自由采食,听之去来。这种原始的养鸡法虽然养鸡数量甚多,管理简便,但育肥很慢,采蛋也极不容易。后来人们逐渐改变了“鸡栖于树”的野生习性,为鸡修建了鸡舍以及木制或竹编的鸡笼,但白天仍然采取放养法。甘肃嘉峪关四号墓汉代画像砖上的一幅“扬场圈”,显示农民持杈扬场,2只鸡飞来啄食,表明当时鸡还是放养的。

汉代以后出现了圈养法。考古学家以汉魏以来古墓出土的大量陶鸡和鸡舍模型,佐证鸡已被圈养。例如广西苍梧南朝古墓出土的阁楼禽舍,上层养鸡,下层养鸭。圈养法的优点是适当限制鸡的运动,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育肥和采卵。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养鸡篇”,集古人养鸡经验之大成,详细叙述鸡的圈养技术。他指出:鸡舍要经常打扫,除去鸡屎,保持清洁。冬天铺草保暖。给鸡喂食要分别对待,如春夏给小鸡吃燥饭,勿吃湿饭。不仅要有鸡笼,而且要“笼内著栈”,供鸡栖息,不致受潮湿影响和鸡粪污染,避免鸡病传染等。这些经验对后人养鸡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养鸡司晨是重要用途之一。古代专门培育啼声洪亮、报晓准确的鸡种。《诗经·郑风》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就是说不管刮风下雨,阴晴晦暗,公鸡都会按时鸣叫。

雄鸡为何能守信报晓呢?科学告诉我们,在雄鸡的大脑与小脑之间,有一个松果体,能分泌出对光线特别敏感的褪黑激素,当鸡受到晨曦刺激时,褪黑激素停止分泌,雄鸡醒来,即啼鸣报晓。

鸡黎明报晓,对于没有钟表的古人来说,意义非凡。古代的计时工具非常简陋,如漏壶,而且它虽可计时,却不可能按时叫醒人们。睡梦中的人们不知道到了什么时间。这时金鸡报晓,告诉人们天快亮了,应该起床准备工作。人们常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起床却不能等到日出才起,何况太阳并非天天都出来,阴雨天气便失去了观察太阳以定时间的依据。而鸡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阴晴雨雪,它都守信报晓,绝不偷懒。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间才开始有了新的一天的烟火和生机。(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