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跨越经典的文化“桥梁”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30日) 11版
作者:毕飞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黄东光

《小说课》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最新作品,辑录了作者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作者有意识避免学院派的布道方法,而是用极具代入感的语调向读者传达着每一部小说的魅力。

书中,毕飞宇纵横千古侃侃而谈。从最初的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说起,结合自己30多年的写作经历,真切告诉我们:“作家的写作不是盲目的,写作一定有它的指向,这个指向一个是理性诉求,一个就是美学标准。所谓写作,就是向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学标准靠近的一个过程。”而对于阅读,他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阅读最大的好处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起审美的标准,审美的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审美标准建立起来之后,获益的一定不是文字上的,而是整个人。”通过他的这种深入浅出的解析,阅读的重要性,写作的目的和美学标准,以往这些深奥且文艺性很强的问题,一一被他点化为大众普遍能接受的观点,从而使全民阅读变成了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也使写作不再变得那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

说理之余,毕飞宇还抱着一份坦诚,饶有兴趣地与读者分享了自己读书的乐趣。他坦言自己因为人生极度苍白,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除此,他还以一个创作者的身份,满怀欣喜地向读者推荐解读着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经典。他说蒲松龄和他的《促织》,语言简炼传神,赞誉其作品“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说到《红楼梦》,他更是语出惊人,他认为:“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这些精妙细致而又犀利独特的评判,宛如为我们推开了一扇扇绚丽多姿的文学之窗,洞悉着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

《小说课》也是一本关于创作的书。作为熟谙小说创作技巧的作家,谈起文学创作来,毕飞宇感悟颇深。他在毫无保留地谈创作经验之余,还另辟蹊径,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甚至拆解着一部部文学经典,为读者揭示着这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通过他的这种真性情的解读,我们懂得了小说创作中如何抒好情、把握好分寸等问题。

毕飞宇通过《小说课》,在普通读者与经典名著之间搭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让人们重拾阅读的美好与感动,正如毕飞宇在《小说课》的后记中所言:“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