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校本课: 展开你的另一只翅膀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30日) 15版

□郝伟

3月22日下午4:20分,锡林浩特第六中学,伴随着下课铃声响起,高二年级组的学生们走出各自班级,涌向校园的四面八方。他们在匆匆赶往自己的校本课程教室。在那里,不同班级的学生会根据自己选择的校本课组成新的班级。

在一张高二年级的校本课程一览表上,一共有68门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数、理、化,政、史、地,表格上的课程名目还真与大学里的选修课有得一拼:有的充满地域性、民族性,如“日常蒙古语会话”“锡林郭勒文化”;有的充满新奇与探索,如“天文观测”“简易机器人”“3D打印技术”;有的侧重于培养职业能力,如“模拟法庭”“校园电视台”……

据了解,该校校本课的创新举措在本学期刚刚开始实施。这些课程都是由具有相关特长爱好和经验的教师自主设计,然后将课程设计和教材上报学校,由学校审核通过后设立的。这类课程都在每周三下午4:30开课,持续1个半小时。每学期每个年级组的学生可以上4至5次校本课。校本课程实践性强、参与感强,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动手能力,比如餐饮二部开设的烹饪课,由学子们现场制作、品尝,很受欢迎。

据了解,根据《锡林浩特六中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该校对课程、教师、场地、设备等进行统筹规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以骨干教师为主力,在保证开足开全国家课程基础上,对国家课程拓展延伸,构建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程体系,充分整合完成国家课程之外的可利用时间,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条件和基础,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开发潜能、施展才能、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该校副校长牛明介绍说:“校本课程开得多、开得好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特长,我们创新打造精品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探索的学科和未来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并成长。在以往,学生对于学习是被动选择;现如今,校本课程给了他们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也使他们成长多了一个目标、方向和机会。我们尽可能多开设校本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让他们成才,更让他们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