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日


密织“七网” 畅通开放
——九谈以实干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日) 01版

本报评论员

伴着和煦的春风,内蒙古各地密织“七网”的火热景象随处可见。巴彦淖尔市正在规划新的水利网,计划把湖泊、灌水渠和排水渠全面连通;呼和浩特市全面启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正在布局“市内大循环、外围大辐射、区域大联通”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其中的新机场建设已经开工;通辽市加快迈进高铁时代,通辽至新北客专建设进入大桥转体阶段。一处处建设场景,是内蒙古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真实写照。

知不足,而后方能奋起。近些年来,内蒙古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能力逐步提升,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仍然滞后,已经成为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我区目前是全国3个没有通高铁的省区之一,公路网密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供水管道密度、燃气普及率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牧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科学规划,攻坚克难,加快构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任务,考验着我们的作为和担当。

织密“大动脉”,畅通“小循环”,是支撑我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现动能转换的一项重大举措。从当前发展需求看,“七网”建设对于我区拓展发展空间,有效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服务扩大有效投资和稳定经济增长目标,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

唯有织密“七网”, 才能更好地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全方位畅通开放。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桥头堡,用好用足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是内蒙古的区域优势,更是内蒙古的职责使命。要充分认识到,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与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共赢共建共享,是一个相互借力、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畅通“内循环”,才能“引进来”“走出去”,探索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路径、方式和举措。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进而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牧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我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上,我们要坚持适度超前、避免建设滞后和盲目性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规划,强化政策保障,确保“七网”建设投资,优先保障“七网”建设用地用水等资源供给,全力以赴做好“放管服”,努力为“七网”工程营造一流的建设环境。

时间的底色,因奋斗而愈显厚重。自治区党委作出加快构建七大网络体系的重大决策,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未来几年,内蒙古将迎来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举全区之力、借国家之力,加快构建联通国际、通达全国、覆盖全区、布局合理、较为完善的“七网”,必将推动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让全区各族群众享受到现代化内蒙古建设的累累硕果。

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十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