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
|
□《锡林郭勒日报》记者 赵宇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民族团结的人民最幸福,民族团结的国家最强盛。从上世纪60年代,锡林郭勒草原接纳上海800余名孤儿,到如今东乌珠穆沁旗乌里雅斯太镇哈拉盖图嘎查党委书记党海山带领嘎查蒙汉牧民走出 “蒙汉一家亲,共同发展致富”的道路……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民族团结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锡林郭勒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草原处处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民族团结是凝聚人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加强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各民族共同的“大意识”。人心相聚,在于价值相通,以“相助”迎明天。锡林郭勒盟始终坚持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各级党委、政府经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各族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坚决打好各地区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在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工作上,努力让农牧业强起来、农牧民富起来、农村牧区美起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解决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一碗水端平,以最公平、公正的方式推进扶贫攻坚,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激励各族党员干部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实现团结、和谐、美丽的锡林郭勒而奋斗。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围绕在党的周围,我们就一定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打下坚实根基。
【新闻背景】
上世纪60年代,锡林郭勒草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800多名上海孤儿,让他们在草原上找到了家;本世纪初,一场无情的地震侵袭汶川大地,草原人民同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蒙汉一家的亲情;正蓝旗蒙古族牧民玛希毕力格和他的汉族妻子李淑芬自掏腰包开办儿童福利院,收养了23名孤儿,其中既有蒙古族孩子,也有汉族孩子……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民族团结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锡林郭勒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草原处处唱响民族团结的主旋律。
锡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全盟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历史性变革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快协调发展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巩固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兄弟齐心百业兴。近两年,锡盟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维护民族团结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全盟有3个集体、2名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2个集体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称号;共评选全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70个,为43个集体、73名个人授予全盟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模范个人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