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


领导干部当有正确“陪同观”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10日) 10版

□袁伟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已经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常态。但是,“层层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层干部的观念里,“不把领导陪好,顶上乌纱不保”。而很多可有可无的陪同,挤占了基层干部本就紧张的时间,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响了工作。中部某县的王县长有过记录,曾经“一天接待九拨领导”。(4月3日《人民日报》)

“调研组、检查组、考察组、采访组……”个个都是“惹不起的主”,哪个都是掌握基层干部乌纱帽权的人。王县长的苦衷正是“层层陪同”之困。

一方面,一些官员以接待规模论“官面”。在一些官员眼中,下级对自己是否尊敬,看看接待热情程度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一方“呼风唤雨”的人,看看下级接待规模就知道。在这样的“官念”驱使之下,官员下基层,有意提前给下级“漏风”,如果下级接待寥寥几人,官员面子上就会挂不住,就会不高兴,接下来免不了会给下级部门“找茬”“穿小鞋”,久而久之,下级便深谙“接待之道”,于是就有了浩浩荡荡的接待队伍,“被陪同”自然不能幸免。

另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以“陪领导”为荣。一些党员干部最引以为荣、最津津乐道地是自己陪了XX领导,陪了多少次领导。在他们看来,陪领导说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人,说明与领导关系更近,在他们看来陪领导更容易得到认可、提拔。于是只要听说有领导要来,也不管什么领导,与自己负责的工作有没有关系,总要想方设法去“偶遇”一回,去“陪一程”,乐此不疲。

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领导下基层调研、检查、考察,了解实际情况是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是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但如果都把功夫用在“层层陪同”上,又哪里还有时间、精力去了解实际情况?更何况,为了让领导满意,一些基层干部提前给群众做好思想工作,让群众“配合配合”,就像是在演“迎接大戏”一样。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层层陪同”就像是厚厚的云雾,遮蔽了民意,让领导走基层沦为“走秀”,徒留虚名,当紧急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