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13日) 10版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期间,诗句中描绘的春天,对于今天的我们,无疑就是梦中的春天。

在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这样的春天景物,曾经像空气与水一样,四季轮回地来到,伴随我们走过千年。在古人的笔下,自然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整体。景与人不断心灵沟通,冬去春来,风花雪月,无不触景生情。今天,我们进入到高科技时代,带上智能化的设备,可以沉浸到远比现实更美的虚拟现实,然而,幻梦之后,却陷入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的焦虑之中。即使用高科技武装了我们的生活,正像《寂静的春天》作者所说的,一个没有鸟啾虫鸣的世界,一个仅仅为了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世界,最终将会成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世界。

回望中华民族,因为有那些熠熠生辉的华彩诗章留存,漫长的朝代更迭,便不再单调,放眼生活中,处处生机盎然,中华文明愈显璀璨。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毋须讳言,诗词已日渐小众化,能从中有深切体会者,也不在多数,这是无法强求的,但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无疑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