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


二人台如何再创辉煌?
——“追寻二人台”系列报道之三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1日) 11版
土右旗二人台艺术团新编大型现代戏《敕勒情缘》演出剧照。
内蒙古一撮毛二人台艺术团演出现代戏《悲魂在呼唤》。
内蒙古天良亲情二人台艺术团在和林格尔县演出剧照。
呼和浩特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演员刘淑荣、朱原良演出《叔嫂情》。

作为蒙汉艺术融合的结晶,作为内蒙古地方戏曲之魂,二人台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它的音乐优美、清新;它的表演热闹、风趣;它的语言生动活泼,很接地气;它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它是内蒙古中西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牧区群众十分喜爱、非常需要、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与精神食粮。多年来,正是由于千千万万群众的钟情与喜爱,它才得到了长足的传承与发展。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因素,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困境。二人台到底怎么了?二人台应该怎么办?一连串的疑问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本版特别策划了“追寻二人台”系列报道,对二人台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报道,旨在为拯救内蒙古这个地方艺术瑰宝而出力、献策,同时呼吁社会各界为内蒙古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给予支持。3篇系列报道至今天刊发完毕,但关注与支持二人台的行动才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读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二人台的明天会更美好。

——编者

□文/图 本报记者 刘向平

2016年12月6日晚7点,内蒙古艺术学院小音乐厅人满爆棚,就连走廊、门口都被前来观看演出的师生挤得水泄不通,这是一家最基层的艺术剧团来到自治区最高艺术殿堂的一场演出,也是土右旗二人台艺术团首次走进高校。

随着二人台牌子曲《推碌碡》的开场,传统小戏《牧牛》、坐腔《害娃娃》、表演唱《十对花》、风搅雪联唱《大草原》等十几部二人台曲目在这座能容纳400人的音乐厅连番上演。

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玉成教授评价说:“非常震撼,即便是学这个专业的学生甚至是更大的二人台剧团,也很难演出这样的水平,每一个节目都充满着乡土气息,很接地气,而且老艺人与年轻人同台演出,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对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

民族音乐学博士魏琳琳看完演出后对记者说:“从未看到这么完整的一场二人台演出,二人台所具有的快板、呱嘴、打坐腔、歌舞、风搅雪联唱在今晚的节目中全部再现,这才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节目。”

黑龙江籍学生宋雪薇以前从未接触过二人台,在她的想象中,二人台应该是很土很土的地方戏,看了今晚的演出,她对二人台刮目相看:“太好看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如果内蒙古的二人台能到我的家乡演出,我一定会带着父母亲去看。”

从事蒙古族说唱音乐的包成格乐虽然是内蒙古人,但他从未看过二人台,谈到今晚的演出,他激动地说:“太有趣了,让人开怀大笑,戏曲很难达到这种喜剧效果,像这样的演出,即使买票我也会看的。”

没想到,一场“土里土气”的演出,能在艺术院校博得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这是土右旗二人台艺术团团长王鹍飞做梦也没想到的。

王鹍飞介绍说:“这是我们团自2009年重新组建以来第56次校园演出,也是第481次进城演出,场场爆满,咋能说城里人不喜欢看二人台?又咋能说年轻人不爱看二人台?”

他认为,二人台要想获得市场,首先得宣传,得走出去,到各个地方演出,有的人不了解二人台,一旦看了就会喜欢,这就是最好的宣传。

对此,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宋小川也非常认可他的观点,他说:“京剧不仅仅是北京人喜欢看,就连许多外国观众也喜欢看,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在各地演出,演出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

他告诉记者:“剧团的自身宣传很重要,但媒体的宣传更不可或缺,比如豫剧,河南电视台专门为之开办了固定节目《梨园春》;安徽电视台专门为黄梅戏开办了《相约花鼓楼》;河北电视台也为河北梆子开办了《绝对有戏》,等等,而内蒙古二人台呢,好多人不知道,甚至有人以为二人台就是二人转。”

宋小川认为,内蒙古二人台比京剧更接地气,但不能老演老戏,要想走出去,内容必须创新。他举例说:“京剧《拾玉镯》很受北京市民喜欢,如果二人台能把它移植过来,用二人台的语言、音乐、表演方式去北京演出这部戏,北京市民更容易接受。”

据了解,国家京剧院近几年从全国各地方剧种的精品剧目里移植过来的戏就有30多部,效果非常明显。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侠认为,二人台是农耕时代的一个艺术形式,而现在是工业时代,如何对接,如何适合时代的新要求,最好的出路就是创新,要保留性的创新,把精髓保留下来,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大胆创新。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对记者说:“传统戏曲的魅力,在于它是千百万普通民众世世代代自愿选择的结果,因此最真实地沉淀着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沉淀着中国世世代代民间社会的道义和审美选择,这种文化是一种养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对祖先留下来的文化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这种文化不断地进步。”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郑长玲教授认为,任何一个文化表现形式,只有认知了它的价值,才能去保护与发展,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得深入研究,没有很好地认识与梳理,谈保护与发展是句空话。好多人认为“非遗”是个项目,弄点钱了事,这就是认识上出了问题,这些人没有从民众的生活、文化生态等方面去考虑去重视,从而导致了想看的看不到,想演的演不上的供需失衡。

他说:“二人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什么被边缘化了?为什么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了?这需要专业的团队来研究,既要保留它的精髓,又要推陈出新,进行再创造。只有民众广泛接受,才能回到民众中去。”

他举例说:“福建省晋江市的地方戏叫高甲戏,市高甲戏剧团的演出签约合同已经排在3年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他们紧紧抓住民众的需求,对传统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整理,在继承的基础上,编创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剧目,从而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虹教授认为,旅游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内蒙古二人台的发展要与旅游相结合,以旅游推广戏剧,以戏剧繁荣旅游。她对记者说:“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它的实现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满足,所以它又是经济活动,有消费群体,也有供给者。”

可是,有着150年历史的内蒙古二人台,已经成为内蒙古各族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甚至是基层群众的文化娱乐依赖,但现状是,内蒙古大部分地方的群众想看一次二人台都成为了梦想,更别说如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了。

对此,徐虹教授认为,这就是供需的不平衡,需要政府在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经费、人员编制与待遇等方面创造条件,业界人士也需要转变观念,在内容、展现形式等方面创新,社会力量也需要大力扶持。

那么,内蒙古二人台如何与旅游有效结合呢?

徐虹教授说:“作为内蒙古的特色文化,要把二人台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游客参与、体验,也可以搞主题性旅游活动,在景区巡回演出,让人们了解来内蒙古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有哪些文化产品?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包装、设计、推广、宣传、营销上下功夫。”

她补充说:“传统文化是最有魅力的,需要转化为经济产出,比如二人台演员的服饰就可以转化为旅游购物品,延长产业链,经济产出就更加多元化了。”

的确,“印象刘三姐”“印象大红袍”等成功案例,就是把当地的传统文化植入旅游产业中,转化为文化产业,这样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旅游、解决了就业、拉动了经济、满足了群众的需求,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那么,内蒙古二人台能否转化为文化产业深入发展呢?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向勇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难,由于二人台地域性很强,很难形成规模效益,靠门票及现场演出是产生不了大的经济效益的,但可以在它的衍生品上做文章,也可以把它植入影视剧中,还可以网络直播,扩大影响力。”

他认为,二人台的传承与发展,可以借鉴产业化的手段,但不能以产业化为目的,主要还得靠政府支持。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传承?怎么发展?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14年10月,中央召开了文艺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2015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将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年11月30日,第十届全国文代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4点希望。

2016年8月,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和地方保护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0项措施。

作为“中国·二人台文化艺术之乡”的土右旗,又是如何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呢?

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涛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开始,土右旗旗委、政府就将二人台艺术列入文化大旗建设总体规划,并把二人台确立为文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健全完善了以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投入增长机制,推动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建、人民群众共享的二人台艺术发展格局。”

土右旗文化局副局长丁建军介绍说:“2009年,我旗重新组建成立了乌兰牧骑二人台艺术团,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新排剧目的一切费用由政府承担。成立了6人组成的二人台艺术研究所,专门搞创作。”

2011年,总投资3.5亿元的敕勒川文化艺术中心和敕勒川博物馆建成使用,它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文化活动交流中心和二人台艺术研究中心。其中规划建设了二人台艺术沙龙、二人台影剧院、二人台民俗展览馆。

目前,总投资1亿元的二人台艺术产业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中,园区内有二人台戏院、二人台大学堂、名人艺术家村等产业经营场所,同时作为包头市西口文化研究会、敕勒川文化研究会和内蒙古二人台学会3个学术团体开展理论研讨和二人台演艺活动的基地。

与此同时,土右旗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和群众自筹资金的方式,累计投入3000万元,建成8个乡镇文化站、186个基层文化活动室和126家文化大院,已成为自治区农村公共文化的典型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土右旗已组建国营专业二人台剧团1家、民间二人台剧团10家,二人台小班社206个,稳定就业3000多人,年创收7000余万元。此外,旗财政每年还拿出2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文化基础项目建设。

现在,土右旗已启动实施“二人台文化名人工程”“二人台群星奖工程”“二人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二人台艺术发展基金工程”和“二人台艺术千百十工程”,5年内培养1000名二人台艺术新秀、100名二人台尖子演员、10名二人台领军人物和10名创作专家。

今年,土右旗将重点打造以二人台艺术为核心的山水人文旅游精品线和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二人台演出实体剧目全面向旅游业进军。

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玉成教授评价说:“土右旗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艺术传承与人民需要如何对接的问题,也为二人台艺术如何走出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他说:“一个旗县政府能这么重视地方戏曲,形成了地方艺术生存与传承的新生态,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文华奖得主、呼和浩特市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院长段八旺认为,二人台应走进中小学校园,让以二人台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成为中小学生的兴趣课,在音乐课中加入戏曲内容,倡导学校建立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校园戏曲讲座。

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武利平建议,在城郊结合部兴建一些民生剧场,保证每周不低于一至两场的低价二人台演出,从而解决广大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问题。

作为蒙汉艺术融合的结晶,作为内蒙古地方戏曲之魂,二人台这棵百年大树将沐浴着一缕缕和煦的春风,更加枝繁叶茂,茁壮根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