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5400多名蒙古族群众聚居在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落籍云南的这一支蒙古族有着久远而独特的历史文化。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驻守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融入其他民族中, 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逐步汇聚在杞麓湖西岸,繁衍生息到现在。虽然离开草原几百年,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兴蒙蒙古族乡依然保留着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成为云南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在与云南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兴蒙蒙古族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编者
云南省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境内有一座山,叫杞麓山。山脚下的湖泊宛如明镜一般,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被称为杞麓湖。“杞麓”是蒙古语,意为“石头”。
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语
4月中旬,走进风光绚丽、春意盎然的兴蒙蒙古族乡,只见白阁村村头矗立着一座蒙古人历滇750年纪念碑骏马雕像,白墙灰瓦的建筑错落有致,老房子的木格子门窗上、房檐下刻画着云朵图案和古老图腾,妇女们身着“三叠水”民族服饰泛舟湖上,人们用独特的喀卓语相互交流着……自元朝以来一直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在与云南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中,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
兴蒙蒙古族乡副乡长期秀芬说:“杞麓府、杞麓山之名称源于蒙古语。我们现在使用的喀卓语中,鼓、星、路、纸烟、树叶、耳朵等词语跟北方蒙古语的读音和意思完全相同。”
据期秀芬介绍,喀卓是兴蒙人的俗称,喀卓语是兴蒙蒙古族乡的蒙古语,它既保留着部分北方蒙古语,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部分兴蒙语,同时也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的部分语言,因此形成了融北方蒙古语、兴蒙地方语、土著语、汉语等为一体的独特的兴蒙喀卓语。
在与期秀芬等人的交流中了解到,喀卓语的语言系统的短元音、辅音及语法结构均与北方蒙古语相同,词汇保存着部分原有的蒙古词语。数百年来,他们用世界唯一的、只通行在兴蒙蒙古族乡5400余名蒙古族中的兴蒙蒙古语,讲述着草原游牧部落迁至滇南的历史和他们适应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感人故事。
“我虽然不会讲蒙古语,但我深深地爱着草原……”从兴蒙蒙古族乡政府蒙汉文牌匾,到学校、公司、酒店的名称都用蒙古文翻译,还有许多居民门口贴着蒙古文对联,都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坚守。当地居民杨晓钢对记者说:“虽然看不懂这些蒙古文对联,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传统蒙古文。”
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转变
“历史的原因,环境的变迁, 760年来,这里的蒙古民族在杞麓湖上乘船捕鱼,围湖垦田,经历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转变,但仍传承并发扬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期秀芬介绍说。
翻开《兴蒙蒙古族乡志》,首页这样介绍:兴蒙蒙古族乡是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乡,位于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西岸杞麓山脚,自元代以来世居于此。
据史料记载,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10万元军到云南。公元1256年,阿僰国(今云南通海、石屏、建水等地)归附元朝。公元1283年,曲陀关设立宣慰司都元帅府,阿喇帖木耳从陕西西安府率“一十五翼”官兵来镇守曲陀关,任都元帅职,将原留守河西(今属通海县)的蒙古军及阿喇帖木耳从陕西带来的元军,分为宿卫、哨卫、护卫、后卫(后勤军),分别驻守在曲陀关、木城山、琉璃山、杞麓山等地。兴蒙蒙古族是当年驻守杞麓山的后卫蒙古军的后裔。元代以来,他们上马从军,下马务农,屯田而耕。蒙古民族先以杞麓湖为依托,在较短时间内学会了划船掌舵,使用各种捕鱼工具,在杞麓湖以捕鱼为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成为定居在杞麓湖畔的渔民。从此,兴蒙蒙古族聚居的三个村庄得名“三渔村”。随着杞麓湖水位的下降,兴蒙蒙古族群众边捕鱼边在沼泽滩上垦田种植。采取打木桩、编柳条、运土垒埂、捞淤泥垫田的办法,把一片片稀泥烂滩开垦成良田,成为了河西县几个 “粮仓”中的一个。又从以渔业为主,变为以农为主,兼以渔业的农渔民。
南北交融的蒙古族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初,《云南社会科学》杂志刊发《云南高原上的蒙古族》一文中写到: “云南蒙古族长期居住在南方高原,他们与自己祖先的发祥地相隔千山万水,与其他民族相处多年,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期秀芬说:“兴蒙蒙古语和兴蒙服饰是兴蒙蒙古族的重要标志。”
在白阁村看到很多妇女身穿半长上衣和长裤,上衣一套共3件,颜色不同、长短各异,第一件为贴身衬衣,第二件是圆领襟,第三件坎肩,称为“三叠水”服饰。据有关专家介绍,这里不同年龄的妇女,服饰打扮也不同,少女戴“凤冠帽”,中年妇女围着“聪兀丝”,老年妇女“梳高鬏”。凤冠帽、衣领、手袖、腰带、裤袋、香包、少儿童帽,以及妇孺花鞋上的刺绣图案仍然保留着北方蒙古族服饰的特色。
“云南蒙古族那达慕盛会体现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期秀芬说起恢复举办那达慕的话题,“兴蒙蒙古族乡那达慕盛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从1981年恢复那达慕大会至今已举办了13届,内容保留了蒙古族传统的摔跤、射箭等,增加了龙灯、虾灯、划旱船、大王鞭等传统项目。那达慕有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非常精彩,热闹非凡。”
据了解,兴蒙蒙古族乡有3个传统节日,即那达慕大会、祭祖节、鲁班节。祭祖节是为纪念蒙古族落籍云南而传承至今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在三圣殿举行,主要仪式为祭拜殿内供奉的成吉思汗、蒙哥汗、忽必烈汗。兴蒙蒙古族乡有“建筑之乡”之称,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为鲁班节,主要纪念鲁班、旃班传授建筑技艺的恩德。
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董存志说:“随着通海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云南省唯一的蒙古族建制乡,以蒙古族、汉族、彝族和哈尼族等民族融为一体的多元特色民族文化不断得到开发和展示,南方高原上的蒙古族乡、歌舞之乡、建筑之乡、甜瓜之乡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兴蒙蒙古族乡依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南方高原蒙古族”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深入挖掘蒙古族历史文化,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和文化商品开发力度,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完成云南蒙古族历史文化传习馆建设前期工作,举办那达慕大会等活动,扩大民族节庆影响力,利用云南高原蒙古族品牌效应,研发旅游小商品,以推动经济发展。继续做好碑文、古建筑图案、服饰、家谱、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传说典故、歌舞、传统习俗、地名等收集整理工作。
据了解,云南拟对兴蒙蒙古族乡辖区内的传统村落、南方高原蒙古族文化主题公园等进行开发建设。南方高原蒙古族文化主题公园以蒙古人历滇后民族文化融合、演化的历史和当代独特的高原蒙古族文化为中心进行景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