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鸡年之前,笔者有幸目睹了沙志明老先生收藏的几十件宜均酱釉坛、罐、缸藏品,其中一组宜均酱釉坛尤为引起笔者的兴趣,因为,这组宜均酱釉坛竟与中国的科举相关。
这组宜均酱釉“科举”坛,坛身或坛体腹部上分别题有“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与中国“科举”相关的吉祥用语;还有的题为“子孙百千”“长命百岁”等与“科举”相关连的吉祥用语。这些“科举”坛大小都差不多,一般高约34厘米,均为清代后期所制。
这组“科举”坛,坛身腹部画有龙形纹饰者,则肩部写有文字,且字与字之间用卷草纹相隔;有坛腹书字者,则将字指塑于如意纹中间,如“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坛。书写的字体有隶书、有行书等书体不等。字写得潇洒飘逸、干练有力,可见陶工也应当是练过书法的,或者请善书者写好再依样画葫芦“指塑”在坛体上的。而其间的卷草纹虽三笔两画,逸笔草草,却也干净利落、简洁得体。
特别是坛身腹部的龙被陶工们指塑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见这龙腾云驾雾、首尾相顾,翻滚腾跃,似乎要从坛上跳将出来!这些釉面上纹饰与动物或是文字却都是陶工们用自己的大拇指一笔一划地“指塑”上去的。
说起在宜均陶坛上面作书塑画的“大拇指”艺术,可是宜均工艺方面的一大特色。它是采用了堆贴花等装饰手法来完成的。之前陶坛的制作与做紫砂的工序一样,之后在坛坯的基础上再用泥料堆贴花。制法是将泥料在手中搓成所需的球、条状,然后再用大拇指将其直接贴到器物外表上,接着根据纹样造型的变化,层层堆叠。所以,这种堆贴技艺被誉为“大拇指艺术”。
在民间,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和大小不一的缸都和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必备的生活器具。可是这些藏品经陶工们的巧手梳妆打扮后,立马使它们或从龙从凤,或从喜从庆,满足了多少举子和举子家庭的深情期盼!
至于坛体施酱色釉,笔者猜想,或与耐脏有关。君不见这些坛坛罐罐为人们生活所用,施亮丽色彩很易被弄脏。酱色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与我们所食用的芝麻酱的色调相近,故而得名酱色釉。
陶体上或其他器物上面的吉祥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前景向往的一种寄托方式。吉祥语,又称“吉利话”“口彩”,是民间在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之乔迁开张等喜庆日子或隆重场合使用的,特别是古人在他们的后人参加科举考试前,如果能赠送一些能给考生带来好运的词语,最起码在人的心理方面会起到一个安慰的作用。于是人们用“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吉利和喜庆的话语来安慰、激励参加科举的考生们迎考。而事先定制陶坛储酒以备考中状元后庆贺那更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连中三元”和“三元及第”是一个意思。因为汉族传统吉样语言具有谐音的效果,所以人们喜欢用荔枝、桂圆、核桃构图来表示这件事。因为图案中这三种果实都是圆形,即谐音象征着“三元”,寓意考试成绩优异,不断进取,喜报频传。
而“五子登科”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五代时后周朝有一个人叫窦禹钧的人,他是渔阳(今天津蓟县)人,他跟他的哥哥窦禹锡,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化人;窦禹钧在朝做官,官居右谏议大夫。窦禹钧非常重视和热爱教育,他曾经自己出钱建了一所“义塾”,聘请各地有名的老师前来任教,凡有才爱学但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学生皆可入学学习,此举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窦禹钧还十分重视家教,他对他的5个儿子要求得很严格,加上他教育得法,因此5个儿子相继登科,都很有出息,当时人们将其称之为“窦氏五龙”。此故事后来流传民间,就被称为“五子登科”,是中国民间极为向往的一件天大喜事。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即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这件事,并逐渐形成“五子登科”这句成语。